太原历代名人图谱|王琼
发布时间:2024-06-12 10:31:05 浏览次数:3270 文章来源:太原市文化馆(太原市文化旅游事业发展中心)


太原,又称晋阳、并州,一座拥有近5000年文明史、2500多年建城史的历史文化古城。这里不仅是山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更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是九朝古都、龙兴之地。在漫长的历史演进过程中,伴随着太原的跌宕起伏,这里曾出现过众多先贤,或平凡,或伟大,但他们共同用开放、包容、智慧、勇敢、诚信、担当书写出古老太原的气质与品格。
为了引导群众朋友们再次领略这些历史先贤的风采和智慧,了解太原的发展脉络,挖掘太原的文化内涵,太原市文化和旅游局及太原市文化馆共同策划编写了《太原历代名人图谱》。该书选取的人物涉及太原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着力讲述了这些太原先贤如何奋力抗争、战胜自然,如何崇德尚法、开创未来,如何担当作为、成为民族脊梁的人生经历。
今天,当我们站在新的历史交汇点,为实现梦想而奋力奔跑时,再次品读这些历史先贤的重要人生经历,感悟人物所散发出的风骨和情怀,我们将从中汲取到源源不竭的智慧,将获得强大的动力。


王琼(1459年-1532年),字德华,号晋溪,别号双溪老人,太原人,明朝中期名臣。
王琼出自太原王氏,祖辈世居太原,博学广识,有经世济国之志,22岁考中举人,26岁中进士。
入仕之初,王琼任主管水利的都水郎中,负责督办漕运。在当时,治理河道既是苦差,又难以升迁,专职官员多不尽其职,致使漕务松弛,影响漕运。王琼初治漕河后,整肃、核实人员编制,狠刹腐败和浪费,编著《漕河图志》详细记录河道脉络、古今变迁、修治经费以及历朝有关漕河的奏议等。经过三年的治理,不仅漕务盈银数万两,漕运也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客观上促进了当时南北经济及生产的发展。
正德三年(1508年),经人举荐,王琼升任户部右侍郎,当时正逢太监刘瑾得宠,阉党专政,所有官员入朝上奏,都须先具“红本”拜谒刘瑾。王琼为人正直,不屑于此,结果被派往地方任职,直到4年后刘瑾伏诛,才得以回京转任户部右侍郎。
王琼才智过人,长于计算,善于查对。任兵部尚书时,边境将领前来请拨粮草,他便屈指计算地方各郡每年供粮多少,边防士卒编制多少,已领粮数多少,然后厘清对方是否在弄虚作假。一品官吏如此勤于本职,爱惜民财,众人对此赞叹不已。
王琼也有运筹帷幄、举贤任能之才。正德十四年(1519年),宁王朱宸濠在封地南昌发动叛乱,对此,时任兵部尚书的王琼早有防备,他事先举荐王阳明出任南赣巡抚,又布兵于周边地区,动乱发生后,王阳明不负厚望,率军成功平定。王琼因此受到奖赏,但也招致一些朝中重臣的嫉妒。嘉靖元年(1522年),王琼受诬陷“交结奸党”被发配到绥德充军,5年后才获准返乡。其子为使其颐养天年,特修建庭院晋溪园,休闲不过两年的时间,嘉靖七年(1528年),朝廷就因西北边事紧急,诏令王琼为兵部尚书兼右都御史提督三边军务。此时,王琼已年近七旬,他征召各路精兵,依情势分别采取安抚阻击的策略,相继平定西域各国,给鞑靼以沉痛打击。
嘉靖十一年(1532年),王琼病逝于京城。王琼去世后,长子遵照其意改晋溪园为晋溪书院,这家书院成为当时山西规模最大的书院。
王琼一生历事成化、弘治、正德和嘉靖四朝皇帝。为官时勇于担责、敏练果决,每任一职皆声震一方,因特殊功勋,后世将他和于谦、张居正并称为明代三重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