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旅游景区民间故事——蒙山篇
发布时间:2022-03-22 16:57:54 浏览次数:13946 文章来源:太原市文化馆
太原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一座有2500多年建城历史的古都,“控带山河,踞天下之肩背”,“襟四塞之要冲,控五原之都邑”的历史古城。这里地处黄河中游,支流汾河贯穿本市,成为三晋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文化,形成了深厚的人文底蕴。太原人民在这块土地上,既创作了丰富多彩的舞蹈、音乐、绘画艺术,也创造出浩如烟海的口头文学——民间故事。我们将陆续推出旅游景区民间故事,以飨读者。
本期为大家讲述蒙山相关民间故事。
蒙山位于晋祠以北的寺底村,主峰高一千三百二十五米,东魏孝静帝曾敕佛教净土宗始祖昙鸾住大岩寺(旧名开化寺)。公元551年,北齐文宣帝高洋凿寺后大岩为大佛,历五帝二十四载始成。
蒙山大佛 和太生/摄
蒙山大佛的起由
/臧云翔
北魏末年,统治集团为争夺最高权力,在都城洛阳互相残杀;下层和外部各族人民的反抗和斗争,风起云涌,而国家真正的军政大权,却落在高欢手里。永熙元年(532)三月,高欢进军魏都洛阳,另立元修为孝武帝,自封大丞相、天柱大将军、太师,成为实际控制北魏政权的“太上皇”。这年七月,高欢亲率十万大军攻克晋阳(古太原,也称并州),在晋阳修建了晋阳宫和大丞相府,定居晋阳遥控朝政。从此,高欢及后来的北齐历代帝王,刻意经营晋阳,使晋阳成为北魏、东魏、北齐三代实际上的政治中心,史称霸府。
高欢信奉佛教,在晋阳城西南十二公里的天龙山开凿两座佛教石窟,还在天龙山修建了避暑宫。
北齐文宣帝高洋,是北齐的第一任皇帝,在位十年。他是高欢的次子。
东魏武定八年(550)三月,高洋拿出早写好的禅位制书,让孝静帝签了个名,文宣帝高洋便正式即位登基了,国号齐,建元天保,建都邺城,史称北齐。
高洋跟父亲高欢一样信佛,经常到天龙山去朝拜石窟大佛。天保初年八月十五中秋夜,在天龙山避暑宫赏月的文宣帝高洋,步出宫门,顺山间小路缓缓走去,只见那月圆如盘,满山苍松翠柏泉水悬流,夜风吹过,窟前佛灯时隐时现,寺院梵音时有时无,把他看得痴迷了。突然他发现在白龙洞前的平台上,有一位白衣老人正摇头晃脑地吟诗赏月:
烟寺钟声出薜萝,一轮银盘挂天河。
坤坤明处影偏淡,艮艮暗里佛更多。
树色渐看背掩映,山形微见碧嵯峨。
清虚意象此中识,谁解凡人夜气歌。
高洋一惊,正要发作,突然想到,这山上没有人家,四面重兵把守,月明夜静何来一白衣老人?听他吟的诗句:清虚意象此中识,谁解凡人夜气歌。这绝不是常人。想到此。高洋紧行几步到平台之上,向老人施礼并问询。白衣老人回转身看着高洋笑道:“还礼,还礼,原来是高家次子,哦,对对对,是文宣皇帝啊。”高洋一听此言是长辈话语,赶紧持晚辈之礼,重新拜见白衣老人。谁知那白衣老人抬头观月,自言自语道:“建都邺城而常住晋阳。啊!人禀阴阳五行之气而生。气即脉也,脉即晋阳龙脉,得晋阳者得天下。晋阳震德,如能佛镇乾坤,可保几代皇……哎呀呀,天机不可泄。”话未说完,只见白影一晃就没了人影。文宣帝高洋见白衣老人一下就不见了,知是遇到了仙人,朝天拜了三拜,仔细回忆白衣老人说的每句话:气即脉也,脉即晋阳龙脉,得晋阳者得天下。晋阳震德,如能佛镇乾坤,可保几代皇……天机不可泄。想到此,文宣帝高洋月也不赏了,立即夜返晋阳宫,召丞相等人速速进宫议事,破解玄机。
众人经过反复推敲认为,晋阳震德以晋阳为震位。震生万物为东方;帝出乎震,帝又为人帝;德为帝德;震位是东方之人位。那乾位代表天,是天位。坤位代表地,是地位,是天、地、人格局;震位晋阳宫为震德,如能佛镇乾坤,就是在乾位和坤位建造大佛,以镇天地,当保江山永固。文宣帝高洋仰天长啸:为保我大齐江山,要倾全国之力为之。
西北蒙山并州大岩寺正在乾位。因此,文宣帝高洋敕高僧灵询主持蒙山并州大岩寺附近的凿佛事宜(灵询,北魏高僧,综贯群经并及世典,能文又工书画,北齐初,在晋阳乃为僧官)。
北齐天保二年(551),蒙山大佛开始动工凿建。
文宣帝高洋又敕命弘礼禅师,根据晋阳震位、蒙山乾位,考察选择坤位建寺凿佛,天保七年(556),在西南坤位龙山建起童子寺,并开凿龙山大佛。
北齐历经五帝,二十余载,依山镌刻的蒙山大佛与龙山大佛完工。两处大佛开凿相差五年。乾位蒙山开化寺凿高二百尺的摩崖大佛。坤位龙山童子寺凿高一百七十尺的大佛。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晋阳震德,佛镇乾坤,北齐虽经历了高洋、高殷、高演、高湛、高伟、高恒几代天子,但终被历史所替代,而为后人留下了高大巍峨、气势磅礴、“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的晋阳蒙山大佛。大佛自问世以来,备受历代皇家推崇。
李渊夜梦蒙山大佛
/臧云翔
隋代末年,唐国公李渊在并州太原府做留守(官名)。李渊有四个儿子,第二个儿子李世民那年刚十八岁,是个很有胆识的青年,平时喜欢结交有才能的人。人们也觉得他慷慨好客,喜欢跟他打交道,都称他为太原公子。他看准隋王朝的统治长不了,心里早有了自己的打算。
晋阳县令刘文静,十分看重李世民。李世民也把他当作知心朋友。刘文静跟李密有亲戚关系。李密参加起义军后,隋炀帝下令捉拿李密亲友。刘文静受到株连,被革了职,关在晋阳的牢监里。
李世民得知刘文静坐了牢,十分着急,赶到牢监里去探望。李世民拉着刘文静的手说:“刘大哥,我来探望,不但是为了叙叙友情,主要是想请您帮我出个主意。”刘文静早就知道李世民的心思,说:“现在皇上远在江都,李密逼近东都,到处都有人造反。这倒是打天下的好时机哩。我可以帮你收集十万人马,你父亲手下还有几万人。如果用这支力量起兵,打进长安,号令天下,不出半年,便可以取得天下。”李世民高兴地说:“您真说到我心里去了。”
李世民回到家里,想想刘文静的话,越想越觉得有道理,但是要说服父亲,倒是个难题。正好在这个时候,太原北面的突厥(我国古代北方民族之一)可汗进攻马邑。李渊派兵抵抗,连接打败仗。李渊怕这件事给隋炀帝知道了,要追究他的责任,急得不知道该怎么办。李世民抓住这个机会,劝说父亲起兵反隋。李渊一听,吓得要命,说:“你怎么说出这种没上没下的话来。要是我去报官,准会把你抓起来。”李世民并不害怕,说:“父亲要告就去告吧,儿才不怕死呢。”李渊当然不会真的去告发,只是叮嘱他以后别说这样的话。
第二天,李世民又找李渊说:“父亲受皇上的委派,到这里讨伐反叛的人。可是眼看造反的人越来越多,您能讨伐得了?再说,皇上猜忌心很重,就算您立了功,您的处境会更加危险。只有照我昨天说的办,才是唯一的出路。”李渊犹豫了许久,才长叹一口气说:“昨天夜里,我想想你说的话,也有道理。我也拿不定主意,从现在起,是家破人亡,还是保家卫国,就靠你啦!”
李渊把刘文静从晋阳牢监里放了出来。刘文静帮助李世民,分头招兵买马。李渊又派人把正在河东打仗的另两个儿子李建成和李元吉召了回来。太原的两个副留守看到李渊父子的举动反常,想出来阻挠。李渊借口他们勾结突厥,把他们抓起来杀了。
起兵之前,李渊择日祭拜蒙山大佛,当晚即得一梦,梦中竟见蒙山佛光普照,佛光中一位金甲天神飘然而至,手执“唐”字大旗,耳边隐隐听到天神浑厚的声音:“得晋阳者得中原,得中原者得天下也。”李渊从梦中惊起,见室内一片金光,更加坚定了起兵反隋的决心,由被动变主动,对李世民说:“唐固吾国,太原即其地焉。今我来斯,是为天与。”
唐武德元年(618)五月,李渊称皇帝,国号唐,建元武德,封李世民为秦王,在太原起兵,祭旗誓师,传檄天下,直捣长安,并在长安建都,成就大唐盛世。
李世民蒙山遇佛记
/臧云翔
李世民小时候在太原长大,因为离蒙山很近,便经常到蒙山来游玩。
这一天,李世民又来到蒙山,没有带从人,一人信步从开化寺后面上了山,从山顶向下俯瞰,无数的游人信徒,正在朝拜大佛。
李世民在山头看着看着就陷入了沉思,突然听到后面有人问:“公子怎么跑到山顶上来了?”李世民猛回头看,一位僧人站在不远处正向他合掌行礼。李世民赶紧还礼,并说:“师父你好,这山顶风光好,你看下面,拜佛之人如云,无论官者、民者,富者、贫者具进高香。”那僧人说:“是啊,进香者如浪,不管成也、败也,兴也、衰也,皆许美愿。”李世民说:“不求今生求来世,这些人现在许美愿不是一事无成吗?”僧人说:“公子不闻‘佛度有缘人’?”李世民赶紧问:“什么样的人是有缘人?你看我和佛有缘吗?”僧人笑呵呵地说:“公子生于庙中,那定是和佛有缘了,佛会保佑你的。”李世民紧接着说:“那佛能保佑我长生不老吗?”僧人说:“贫僧不打妄语,佛不能保佑你长生不老,但能保佑你遇难呈祥。”李世民又问:“那我以后一有难,佛就能帮我吗?”僧人说:“一而再,不能再而三,只能救生死之难。”李世民说:“救两次生死之难,就是多了两条命,这也不错。师父你说的能算数吗?”僧人道:“我说的算不算数,今后必能验证。公子,我说的若算了数,你当如何?”李世民想都不想,马上说:“要真能保佑我两次大难不死,我就出家当和尚去。”僧人笑着问:“你说的可当真?”李世民把胸脯一拍说:“谁不知我太原公子李世民,向来说话算话。”僧人道:“那就是一言九鼎了。”李世民说:“当然,一言九鼎。”僧人道:“那你可要牢记你的一言九鼎。”李世民一面答,一面低头想:一言九鼎,人们说皇上说话才是一言九鼎,我说话怎么能说是一言九鼎呢,僧人肯定是开玩笑,再抬头,那个僧人不知什么时候离开了。李世民才知道遇见了佛。
这才有了以后的十八棍僧救唐王、救唐王出阴曹地府两次生死之劫。李世民后来做了皇上,肯定不能出家当和尚,为了实践一言九鼎的诺言,于是找来替僧,结拜为兄弟,赐名唐僧,并请唐僧去西天求取真经,弘扬佛法。
武则天拜蒙山大佛
/臧云翔
大唐显庆五年(660),唐高宗李治携着百媚千娇的皇后武则天,一路风尘仆仆来到大唐帝国的发祥之地——山西太原,要去北都晋阳古城太原缅怀父祖的丰功伟绩,再去山西文水县慰问皇后的家乡父老,而且还要瞻仰太原蒙山大佛,表达对佛祖的崇敬与虔诚,祈求佛祖对大唐江山社稷的关爱与庇护。武则天喜欢研读佛经,信仰佛教。武则天与唐高宗李治来到蒙山,面对如山岳般伟岸的大佛,仰头细观,并亲临大佛脚下祭拜大佛,大佛依山而坐,高入云端,气势非凡,双目微睁,静静俯瞰着世间万物,以它大山般的沉厚、安详抚慰着十方天地及无数生灵。武则天与唐高宗李治身旁烟气缭绕,龙驹凤辇,华盖如云,香弥山川,礼敬瞻佛。
这时,武则天突感身子一轻,已经离开祭拜君臣,置身蒙山山顶后面,只见四周清爽幽静,菩提树下趺坐一佛陀。武则天忙上前礼拜,佛陀说:“施主,我们又见面了。”武则天一看佛陀的面容,笑着问:“我们以前见过面?”佛陀说:“施主与佛教的渊源极深啊。”
原来两千五百年前释迦牟尼佛祖传法的时候,有一天,佛祖带着弟子们外出化斋。一群小孩在路上玩堆沙子。其中一位娇滴滴的女孩子,远远看见佛祖带领弟子们而来,就半戏半真地用双手从地上捧一抔沙土,走到佛祖面前,往佛祖的饭钵内一放。释迦牟尼客气地接受了她的沙土。大弟子舍利佛看不过眼,心想这女孩岂有此理,怎么可以用沙土戏弄我师尊。他在路上实在忍不住,就问道:“师尊,刚才那女孩子,把沙土放您饭钵里,怎么能让她这样胡闹?”佛祖微笑:“你们不知,此女千百年后,因缘成熟,要在东震旦国为王。这时我如不接受她的沙土,她将会去破坏佛法。我接受了她的沙土,这样让她结下此善因缘,她将来做王时,将会弘扬佛法。”此女孩子就是现在转世的武则天。
武则天对佛陀说,《大云经》中言:“佛告净光天女言:汝于彼佛暂一闻大涅槃经,以是因缘,今得天身。值我出世,复闻深义。舍是天形,即以女身当王国土,得转轮王所统领处四分之一。汝于尔时实为菩萨,为化众生,现受女身。”武则天又对佛陀说:“按《大云经》所言,我能做女皇吗?”佛陀说:“你当了皇上要如何?”武则天说:“弘扬佛法,造福万民。”这时突然见佛陀的旁边出现了一块石碑,上面有八个金字:弘扬佛法,造福万民。佛陀哈哈一笑,一边说“切记切记”,一面用手一挥,碑上的字不见了,只剩下一块大黑石头。武则天猛听一声钟鼓响,自己又回到唐高宗李治身边,和众人一起祭拜蒙山大佛。
武则天回到长安后,立即责成宫女专门为大佛制作了一件硕大无比的袈裟,派遣特使送至太原,并在太原百万僧俗的目睹下为大佛举行了披袈裟仪式,袈裟上装饰的金银珠宝“放五色光、流照崖岩、洞烛山川”,“数千万众,道俗瞻睹,一时轰动并州”。
李治死后,武则天做了女皇,发誓日后要“刊经藏寺”,以求佛祖继续保佑自己。女皇武则天请僧人到长安翻译《大方广佛华严经》,翻译了八十卷经文,并亲自作序。她又将这八十卷佛经雕成石刻,藏于文水与太原一带,以保佑李氏天下和她的大周王朝。
在蒙山山顶上有一块黑色的石头,据说就是武则天所发誓言的石碑所化。
古晋阳八景之一:蒙山晓月 和太生/摄
后汉高祖刘知远的佛缘
/臧云翔
刘知远,后汉高祖,继位之后又改名为刘嵩。刘知远世代生活在太原,由于家境非常贫寒,所以他的父亲和祖父等人的事迹在史书上都没有什么记载。只知他父亲在太原靠打铁为生,刘知远不愿打铁,一心专爱习武,练就一身好武功。
这一年冬天,刘知远赶着毛驴去送货,被人拉进赌场,把毛驴和货款输了个精光,不敢回家,出了赌场就毫无目的地向西北方向走去。天下着大雪,他进山了,在山里一口气走到天黑,又冷又累,在一个山村人家的大门洞里躺下睡着了。这个门里的主人,李家庄李员外,梦见一条巨龙腾空而降,落在他家门口。李员外惊醒,好生奇怪,不由得穿衣出门观看。一打开大门,一人正卧在门洞里,只见一条长虫在脸上穿其七窍,李员外一惊,擦擦眼仔细看,长虫不见了,只见一年轻人,身材颀长,头枕门框正在熟睡。李员外怕把他冻坏,推醒了引回家。言谈之中,知他不是歹人,便把他收留下来,在李家充当佣工。因见他睡时有蛇穿其七窍,断定他日后必定大贵,于是将女儿李三娘许配给他,从此刘知远入赘李家为婿。妻子李三娘以聪慧的眼光、善良的秉性和坚忍的意志,关爱着这位一时失意的丈夫。
而李三娘的父亲一去世,刘知远夫妇立即遭到自私贪婪的兄嫂李洪信夫妇的煎逼。李洪信夫妇定计说瓜田有妖,令刘知远去看瓜园,想让瓜园中的瓜精害死刘知远。谁知刘知远战胜了瓜精,并得到了兵书和宝剑。嫂子张氏又逼刘知远耕种,但他已探知太原岳元帅招兵御契丹。知远立志投军,欲前往效力,张氏以眼中钉即欲远去,高兴许之。时三娘已身怀六甲,临别时刘知远嘱咐善自保重。刘知远去后,张氏逼三娘改嫁,否则必须操劳,三娘自甘入磨坊,不愿改嫁。刘知远杳无音信,而三娘将临盆,兄嫂置之不理,且责备她借故偷懒,绝其饮食,李洪信不忍,偷送残羹冷饭,不幸为张氏碰见,怒夺冷饭并倾于猪槽内。
风雨之夜,婴儿呱呱坠地,脐带久不下,三娘忍痛咬断脐带,母子得平安。张氏突然出现,把婴儿强夺出来,遇老仆窦伯,张氏将婴儿交窦伯,嘱其投于村外鱼塘中,许以重赏。老仆窦伯佯作答应,待张氏去后,偷告三娘,愿负责将婴儿送至太原投刘知远。临行,三娘又将刘知远留下的玉兔信物,挂在孩子身上。三娘为儿取名咬脐郎,以志不忘。
时刘知远在李克用的养子李嗣源(即后来的后唐明宗)部下为军卒,因勇敢善战,积军功跃升为先锋,且为岳元帅所倚重。
窦伯饱受风餐雨露之苦,跋涉太原各个兵营,直至潼关终见刘知远。刘知远闻知,但军情紧急,只好派人带银信至李家村欲迎三娘,不料银信误入张氏手里,张氏称三娘生产失血,以致身亡,刘知远闻报悲恸不已。
岳元帅临阵受重伤,临终受命刘知远代掌帅印,并以女嫁给刘知远。
此后,刘知远智救石敬瑭,并随他南征北讨,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刘知远治军非常严格,对将士一视同仁,所以他的部队军纪很严,战斗力也很强。在石敬瑭和后唐开战后,刘知远仅率领五千兵将太原城守得滴水不漏,挡住了张敬达五万军队的攻击。耶律德光支援石敬瑭打退后唐的进攻后,向石敬瑭推荐刘知远:“这个大将很勇猛,以后不要随意舍弃。”石敬瑭对于这个救过他两次性命的心腹之将也是非常满意的,在打下后唐首都后,就让刘知远担任禁军的总管,将大元帅的兵权托付给了他。时咬脐郎年已十六岁,英勇如父。
某日,咬脐郎请求父帅,欲往西山行猎,刘知远命家将等随往。咬脐郎一行人为追中箭逃兔,竟追至李家村外。三娘冒风雪于古井旁汲水,无奈天寒地冻,点滴毫无,正深悲叹,发现一只带着箭的白兔跑来,到跟前,箭落地白兔却不见了。三娘拾起箭,箭杆上“刘知远”三字赫然在目,睹物思人,更是悲痛,忽见咬脐郎貌似刘知远,正注视间,咬脐郎亦觉心有所触动。互相询问下,咬脐郎知妇人乃其生母,但自幼即以岳夫人为母,不敢当下相认,愿为她传信送夫。三娘乃撕下罗裙,咬指写下血书付予,临行之际,咬脐郎解下身边玉兔,命家将送给三娘。三娘见到玉兔,百感交集,期盼亲人早日团聚。
大元帅刘知远收读李三娘的亲笔血书,犹如晴空霹雳,此时他已娶了患难与共的岳氏为妻,悲喜交加,进退无路。幸而深明大义的岳氏为三娘的精神所动,要求丈夫以最高礼仪迎回三娘。
然而,重病中的三娘在风雪天已被兄嫂赶出家门。满腔期望的刘知远赶至李家,只见一座为三娘虚设的灵位,绝望中突见跌落在雪地上的玉兔,指点了三娘的行踪。三娘蹒跚在风雪弥漫的茫茫雪原,一摸玉兔不知所去。忽然寂静的山野传来震撼人心的马蹄声,无数火把,照亮夜空,照亮迎面走来的李三娘。阔别许久的夫妻、母子终于团圆。
这一天,风和日丽,蒙山迎来苦尽甘来的三娘及大元帅——后晋北京(太原)留守、河东节度使刘知远父子。众人拜伏在大佛脚下,上香礼毕。三娘手捧玉兔对刘知远说:“这十几年的风雨苦海,这只玉兔辗转在你我夫妻及儿子手上,冥冥之中佛祖一直在保佑着我们,使我们夫妻相逢,母子相认,并保佑你战场上出生入死。”刘知远望着大佛深情地说:“是啊,我在战场你在家,都是九死一生,托佛祖保佑才有今天,我一定要重修庙宇,再塑金身,以报答佛祖的庇佑,以续佛缘。”
后晋天福年间,任检校太师、晋位中书令的刘知远重建蒙山大佛庄严阁(又名宝严阁),高五层一百三十间。蒙山大佛处为后寺,南二里的中峰前寺是远瞻大佛之所……
这一次修缮的结果,再次促进了改朝换代。不久,刘知远从太原起兵,南下占领后晋都城汴梁,自己登上了皇帝宝座,立国号为大汉,这个王朝史家称为后汉。
石马坡的来历
/臧云翔 梁三姓
古时候,有位仙人带着仙马游逛名山大川。当行至蒙山时,正是八月十五,仙人落下云头要在蒙山赏月。他让马在一个小山坡的树下等候,自己信步向前走去,只见:丹崖青岚碧翠朦,时隐时现映佛灯,月圆如盘挂中天,苍松翠柏照潭影;又见那泉水悬流,凤凰起舞,名刹古寺隐现山间。好一派人间仙境,把个仙人看得痴迷了。不知过了多长时间,等仙人回山坡去招呼马儿时,发现马儿已经石化了。仙人哈哈一笑,拍着石马说:“马儿啊马儿,你也是看到这蒙山风光胜景不想离开了,我只好一人去云游了。”
又过了不知多少年多少代,这匹石马一直站在山坡上看着蒙山的锦绣山川。后人为了纪念这匹不想离开蒙山的马儿,将这个小山坡叫作石马坡。
蒙山大佛景区山厅 和太生/摄
土地爷显灵救百姓
/臧云翔
通往蒙山大佛的路上,有一段坡路叫作土地爷坡,坡下面山坳中有一个土地庙。这个土地庙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
相传很久以前,老百姓为了雕塑大佛,他们带着虔诚,带着崇拜,带着心灵的寄托,带着心中的向往,远离家乡来蒙山雕塑佛像。
有一天傍晩收工后,人们扛着工具相跟着下山。一辆马车载着不少百姓和工具正在下一个大坡,车老板用手紧拉着拴着车轴闸的绳子,马车也发出支支吾吾的叫声。突然拴轴闸的绳子断了,马车猛向前一冲,驾辕的马受到惊吓,长嘶一声拉着马车从大坡上飞奔而下,车上的人和路边的人都惊叫起来,坡路一面是悬崖,一面是山涧,前面还有载人的马车在下山,路边还有很多下山的老百姓。眼看一场车毁人亡的惨剧就要发生,在这千钧一发之际,路边突然跑来一个白胡子老头,只见他抓住车辕,跟着狂奔的马车跑了几步,就把马车拉住了,惊马还在尥蹶子嘶叫,白胡子老头一手扶着车辕,一手在马背上拍了两下,那马立刻就站住安静下来。这时,车上的人和路边的人都惊呆了,直到那白胡子老头松开车辕,拍了拍手,要走之时,人们才反应过来,都纷纷围过来向老头致谢。老头一面说:“没事就好,没事就好”,一面紧走几步拐进了山坳。人们往山坳里看时,一个人影也没有,只见山坳口有个土地庙。这时人们才知道是土地爷救了马车和车上人的命,避免了一场惨剧的发生。人们都跪在土地庙前磕头拜谢,还有人一直学着土地爷刚才说过的话:没事就好,没事就好。
人们为了感谢和纪念土地爷,就将这段坡路叫作土地爷坡,“没事就好”也变成人们的口头禅,留传至今。
御驾桥的由来
/臧云翔 梁三姓
当你驱车远离尘世的喧嚣,到风景秀丽的蒙山景区游览,汽车行驶在幽静的蒙山旅游公路上,向车窗外望去,两边树木郁郁葱葱,随着山势时起时伏。前行六七里,远远就会看到一座石桥跨在开化寺下的开化沟上。这座石桥古朴庄重,桥的侧面雕刻九条飞龙,桥梁上雕刻十个玲珑威武的石狮子,这就是御驾桥。缘何这座石桥叫御驾桥呢?原来这御驾桥还有一段传说。
后汉皇帝刘知远称帝后,把都城迁到河南开封,但他是从晋阳起家的,对晋阳十分钟爱,闲暇之余,常带领随从去蒙山大佛瞻礼,祈求国运长久。
有一天,他领着文武大臣及随从百余人,前往蒙山开化寺。一路上,刘知远和大臣谈笑风生,说古论今,畅想自己也要像魏武帝一样逐鹿中原,雄霸九州,说到兴奋处,不由手挥马鞭,猛抽胯下坐骑,那马一声长嘶,疾驰而去。
刘知远跑了一段,回头看见大臣们落在后面百十步远,就一勒缰绳,缓缓前行,行至一座桥上。刘知远突然看见桥面上有一条金黄色的大蛇,足有碗口粗,五尺余长,不觉失声大叫道:“啊也!”赶紧挥鞭猛抽两下胯下坐骑,那马四踢飞腾,向前飞奔。刘知远赶忙紧紧抓住缰绳,伏在马背上。
后面大臣见此情形,连忙紧追上来,早有人上前拉住马的缰绳。再看刘知远被那条大蛇惊吓之后,面如土色。几个大臣围上来问道:“万岁,何事让您惊慌?”刘知远惊魂未定,哆哆嗦嗦地说:“可了不得,我看见一条金黄色的……”不待他说完,一位大将军赶忙说道:“什么东西,敢惊圣驾,让我看见,定将它剁成肉酱。”刘知远见这位将军这样问,怕说自己是被蛇惊吓,传出去惹人笑话,灵机一动,赶忙说道:“说来奇怪,我刚才走在石桥上,忽然看见一条金黄色的龙伏在桥面上,不想坐骑被那金龙惊吓,因此跑出去老远。”文武大臣及随从们听了,也都认为是真龙显灵了,赶紧伏身跪倒在地,三呼万岁。
事后,北汉皇帝刘知远就把这石桥加封为龙桥,并在桥侧面立了一块大石,上面刻上“御驾桥”三个大字。从此,开化沟就有了这样一座古朴、庄重的御驾桥。
观音堂的传说
/崔旭荣
蒙山寺底村的观音堂,当年修盖得很有气派,据说这座观音堂是观音菩萨托梦给明代皇帝朱元璋的儿子朱棡,然后皇帝下拨国库银两建起来的。
很早以前,寺底村就有一座观音堂,虽然又低又小,但香火特别旺盛,远处善男信女们经常来这里焚香祈福。有一年的六月十九观音菩萨成道日,人们在焚香跪拜时不小心香纸引起火灾,观音堂竟然在烈火中烧为灰烬。住持和尚和村里的主事请来众人商议,计划重建观音堂。众人仔细一算,没有大几千两银子是修不起来的,可是那个年月的老百姓连生计都有问题,哪来银子盖庙,只好以后再说。
再说观音菩萨,路过蒙山要进庙休息并讲经说法,谁知观音堂被烧得片瓦不存,观音叹了口气就驾祥云离开了。
有一天,皇帝朱元璋突然患病,到处求医无果。儿子朱棡为父亲的病愁眉不展,晚上梦见观音菩萨对他说:“山西太原有座蒙山观音堂,是我云游天下经常路经歇脚之处,现在毁于火灾,你可接引善缘,拨些银两,帮助那村的老百姓重建,那里的老百姓会送给你煎药的砂壶,你用那个砂壶给你父亲煎药,你父亲定会痊愈。”朱棡梦醒后,耳边听得已打五更,心中暗想,观音菩萨神通广大,这事不能推辞,一定得办好。早晨,朱棡让使臣专程给寺底村送来八千两纹银,并且向老百姓寻求煎药砂壶,没想到这个地方的老百姓世世代代靠烧砂货为生,便立刻挑了几个让使臣带走。朱元璋用寺底村的砂壶煎药并服用后,病很快就好了。这样一来,寺底村砂货名声大振,寺底窑烧制的砂锅被称为煎药的神器,更让寺底村人喜出望外的是,他们得到了八千两皇银,很快就建起了一座庄严雄伟的观音堂。据说早年碑文上对皇家拨银修庙之事都有记载,如今碑石无存,只留下传说了。更可惜的是,重新修好的那座观音堂也没有保存下来,现在看到的是近年重新又修建的。
开化寺连理塔
/臧云翔
开化寺连理塔位于蒙山大佛景区,是北宋时期的建筑。两塔基底相连,故称连理塔。连理双塔,为砖砌单层两基塔,两塔南北并立,东向,形制相同,塔平面呈方形,高度均为八米,须弥基座高三米三。塔身边宽各三米,高二米五。正面中开青石券门,为半圆形门拱,火焰形券面,隐刻卷草和花瓣。塔檐叠砌而成,塔顶刹部雕造精巧,亭台式样,雕栏额、普柏枋和斗拱,极顶为八角形塔檐和宝珠,外形俊美,雕造秀丽。另三面各辟半开门直棂假窗。塔檐砖叠彻十一层,出檐半米,高一米。塔顶层层内收,成方形台座。塔刹呈八角形亭台式,顶部装饰已塌落。
经考查,原塔基上砌八角莲瓣三层和小佛龛一层,极顶为八角宝珠,具有唐代手法过渡到宋代手法的特点,既有唐代古朴遗风,又有宋代精细刻法,尤其是连理塔的结构、形制国内独有,为我国建筑史上极有价值的建筑范例,是太原市现存仅有的花塔实例。连理塔从宋淳化元年(990)始建,至今已有一千一百多年的历史,未经重修,是太原现存最古老之塔。其近观隽雅秀丽,远眺犹似两朵未开的花蕾,虽然看起来显得破旧,令人觉得有点沧桑,但它诠释了中华古老文明的历史。
为什么开化寺花塔要建成连理塔呢,原来这里也有一个美丽的爱情故事。
宋太宗赵光义攻夺晋阳城,受到了晋阳人民顽强抵抗。在攻占晋阳后,他对浴血抵抗的晋阳军民非常恼火,强令百姓迁出城外,然后放火焚烧晋阳城。赵光义把汾河畔挺立了一千五百年的晋阳古城夷为废墟,而在唐明镇的基础上重建太原城。赵光义的倒行逆施,激起了晋阳人民的极大愤慨。尽管如此,赵光义仍想把自己奉为英雄。他仿照李世民御笔亲书的《晋祠铭并序》,也在晋祠栖云楼旁立了一块太平兴国碑,吹嘘自己灭北汉刘继元、火烧晋阳、重建太原的伟大“功绩”;同时在淳化元年下旨重修蒙山开化寺,并建释伽和如来两座花塔,一来安慰太原百姓,二来想流芳百世。
新设立的并州知府接到旨意后,急忙请人绘制两张花塔图,筹集木头砖瓦土石,广招名匠,一切准备好就要开工。但是两座花塔一样大小,在开化寺哪个方位建筑呢?太原知府双眉紧锁,束手无策,怕皇帝的期限一到,性命难保,于是,击鼓升堂,召集官员商议建塔方位事宜。但在一个庙里建两个相同的花塔自古没有先例,商量来商量去,始终没有想出好办法。
这时有一官禀告知州说:“太原这么多能工巧匠,现在都征用在此,为什么不传他们问一问呢?也许他们有办法。”知府闻言有理,便急忙传唤从太原“请”来的那些有名望的工匠。不多时,工匠们到齐了,见到知府一齐跪倒,只见知州把两张花塔图挂出来,又把开化寺地形图摆在公堂上,惊堂木一拍,大声说道:“谁有建塔良策,赶紧献上来!”众工匠哪里见过这个场面,早就吓得不行了,谁还能想出什么办法来。知府一连问了几声都没人回答,气得手拍公案,嗷嗷乱叫,盛怒之下,要把这些工匠每人重打五十大板。这几十名工匠都把乞求的目光转向一个中年工匠身上。这时,知府旁边的师爷急忙上前劝阻说:“知府大人,能工巧匠都在这,要打坏了,恐怕就更不能如期完工了,依小人之见,莫不如和这个中年工匠说话,限他几日,如无良策,再打不迟。”知府闻言有理,高声对那个中年工匠喝道:“蠢材,今天暂且饶尔等,限你三日之内把建塔方位之策献上来,如若不然,连你带他们定斩不饶,退堂。”这中年工匠回到工棚闷闷不乐,茶饭不思,苦思冥想,转眼两天过去了,仍没有想出办法来。其他工匠也不敢进来打搅他,都围着工棚转圈圈。第三天,中年工匠心想,这下可完了,不仅自己性命难保,还要连累大家,又要连累自己刚过门的妻子。原来这个工匠上次去修庙建塔,一走就是十年,没过门的妻子苦苦等了他十年,这次回来刚办喜事就让官府抓来建塔,今天要再想不出建塔良策,就要和刚过门的妻子永别了,想到伤心处,失声痛哭起来。哭了一会觉得一阵迷糊,就看见妻子从外面进来,工匠一下子拉住妻子说:“我对不起你,让你等了十年,刚过门就又分开了,谁知这一次能不能活着回去……”他妻子一把捂住他的嘴说:“你不要说了,我一直等着你,你要回不来我也不活了,咱们两个就像这两座塔,释伽不在,如来何存。我和你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说完紧紧抱住他,工匠也伸出手要抱妻子,谁知一抱抱了个空。工匠一看哪有妻子的影子,这才知道刚才是做了一个梦。
他仔细回忆着妻子说的话:释伽不在,如来何存,我和你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他边回忆边想,边想边回忆,突然一拍脑袋,大声喊着:“对呀,释伽不在,如来何存,连理、连理、连理塔啊。”连其他围着工棚转圈圈的工匠们听到喊声都跑了进来,他高兴地对大家说:“有了、有了,连理塔。”工匠和大家急忙跑出去找到知府,献上连理塔之策。知府听后大喜,忙下令动土兴建。自此,蒙山开化寺就建成了连理塔,留存至今,也把这美丽的爱情相思故事留传下来。
更让人惊奇的是,蒙山大佛景区栽种菩提树,在连理塔前面一排栽了三棵,结果中间那棵没有活下来,留下对称的两棵菩提树如今长得枝繁叶茂,郁郁葱葱。对呀,连理塔前面怎么能种三棵树呢?
开化寺连理塔 和太生/摄
九龙槐
/臧云翔
“槐树的槐,木也,从木加鬼。”在古人看来槐树不仅神奇异常,而且有助于怀念故人,决断诉讼,是公卿的象征。《周礼·秋官》记载:周代宫廷外种有三棵槐树,三公朝见天子时,站在槐树下面。三公是指太师、太傅、太保,是周代三种最高官职的合称。后人因此用三槐比喻三公,成为三公宰辅官位的象征,故而在门前、院中栽植槐树,有祈望子孙位列三公之意。
民间流传“门前一棵槐,财源滚滚来”的民谣,有祈望生财致富之意。
蒙山开化寺寺门正前面,要下山的坡上面,有一棵老槐树。没有人能够说出它的树龄,也没有人知道它的栽种历史。它没有主干,九枝躯干虬枝盘绕,伸向四面八方,地下的粗根也是疙疙瘩瘩地裸露着,就像蒙山一样沧桑。但它有个震撼的名称——九龙槐。
大宋淳化年间,宋太宗赵光义下旨重修开化寺,并建释伽和如来连理花塔,于开光之日,亲临蒙山开化寺祭拜。只见彩旗飘扬,龙车凤辇,百官相随,宋太宗御驾蒙山开化寺,礼佛及开光完毕,欲摆驾回返。宋太宗步出寺庙山门举目观看,文武百官两边排列,御旗金瓜钺斧朝天分两边直排到山脚下面。太宗突然发现前面有棵槐树立在路中,下山之路从槐树两面分开,变成两条下山之路。那金瓜钺斧朝天在路两边排列,无论皇上走哪条路都是偏路,宋太宗心中不悦,脚步就停下来。山西寇老西——宰相寇准伴驾在旁,见皇上停止脚步,眼看着前面这棵多枝的槐树,面上露出不高兴的神色,知道皇上是因为槐树挡道的原因,急忙上前跪倒说:“吾皇万岁,臣有本要奏。”太宗说:“爱卿平身,有本奏来。”寇准起身言:“寺庙古来有‘庙前种槐,庙后栽柳’之说,这棵槐树是以前高僧所栽,槐树被民间称为神树,您看这棵槐树与其他槐树不同,虬枝盘绕没有主干,定有神奇。”宋太宗闻言道:“即是高僧所种,为何没有主干,不知其躯干有几枝?”内侍上前答:“报吾主得知,此槐共有九枝躯干。”太宗一听笑起来道:“九枝躯干,莫不是此槐也是树中的九五之尊?”寇准上前又奏:“皇上,树中各有树神,树中九五之尊臣想未必。但此树没名那倒是真。想那秦始皇在泰山封禅,并且封树,留下一段美谈,此树既然神奇,没有树名,皇上何不为它赐名,以流芳百世。”宋太宗一听,为树赐名也能名留千古,当然高兴,立刻指着槐树说:“它虽不是树中九五之尊,但它虬枝盘绕,像是龙形,就赐名为九龙槐吧。”宰相寇准立刻上前跪谢:“臣替九龙槐谢主隆恩。”
从此,这棵槐树被称为九龙槐。
九龙槐 和太生/摄
镇魔石与空王佛
/臧云翔 崔旭荣
蒙山塔林北面山上有一块镇魔石,上面有个“佛”字,山下面叫作佛字弯。据说“佛”字是空王佛田志超施法写的,来保佑蒙山一带老百姓安居乐业。
唐高祖李渊在太原起兵,全国上下齐来响应。田志超了悟天象变化,李家当得天下,便拥护高祖起事。后来,田志超率僧侣又回到晋阳弘法,前来向他学法的弟子多达几百人。众人严守戒律,秩序井然,令世人感叹不已。
在晋阳城弘法期间,田志超返蒙山开化寺拜见师尊慧瓒老禅师,师徒见面谈禅论经不觉天色已晚。到了三更天,小沙弥又来上茶,田志超接过茶后,忽觉一阵心神不定,就问师尊:近来庙中可有异事。小和尚立刻插嘴说:“师叔祖有所不知,咱们塔林后面山上有妖魔鬼怪,经常半夜三更变成一阵黑风,到附近村里兴风作浪,好多猪呀羊呀都不见了,村里的百姓也来庙里求佛祖保佑捉妖拿怪。”田志超站起向师尊行礼道:“启禀师尊,待徒儿去看看,是什么妖魔作怪。”他便随着小沙弥来到塔林后面的山坡下。天上没有月亮,大地一片黑暗,小沙弥的灯笼只能照见几尺远的地方。田志超让小沙弥站在身后,自己结跏趺坐,双手施禅定印,口中念动经文。只觉得一阵腥风一团黑雾从山中涌出,又钻进山中,田志超起身说:“念你还未伤人命,佛家有好生之德,不取你性命,只把你镇在山中,不得翻身,更不能出来作乱。”他手一指,金光一闪,只见一块大石头随着金光落在山坡上。随后,他对小沙弥说:“咱们回吧。”小沙弥本想寻问镇住的是什么妖魔,又怕天机不可泄露,赶紧打着灯笼回到庙里。而后,田志超与慧瓒老禅师及众僧话别,连夜走了。
第二天,众僧及百姓发现塔林后山上有一块大石头,上面有个大大的“佛”字,又听小沙弥把昨天半夜的事情一说,百姓们才知道那个妖怪已被佛镇在山中,再也不能出来兴风作浪了。百姓们把这块“佛”字石叫作镇魔石,山坡下的山湾叫作佛字湾,以纪念志超高僧。
后来,大唐朝军队向南平定内乱,国内随之安宁。田志超领弟子二十多人到京城祝贺。唐高祖李渊敬重田志超,就像对待神仙一样,请他登上太极殿,礼敬有加。田志超看淡荣华富贵,辞别皇上与大臣,在唐武德(高祖李渊的年号)五年(622),来到了介休市西南二十公里处的绵山抱腹崖修炼。
武德七年(624),田志超领人在抱腹岩上修炼,当时有僧徒近百人。而他们所有粮食,只不过是六石麦子。起初,每天磨出五斗,用来食用。从春天到夏天,麦子吃掉了很多。后来,每天只磨出两斗。但所存的麦子总也磨不完。众人感到很神奇。弟子中只要有人心生懒惰求安逸之心,会马上受到田志超神奇的警告。田志超召集众人之时,钟声随着就响起来。山石上的泉水随人的多少而自动地变化。
贞观八年(634),长安大旱,有陕西老者来绵山求雨,田志超命摩斯将米泔施往长安,从此长安得雨。唐太宗大悦,承诺要专程上绵山,亲自拜访志超高僧。
大约十四年后,李世民来绵山脚下(今回銮寺),传田志超、摩斯、银公前来见驾,但两日后仍无一人前来,第三天李世民率众臣朝山拜佛。田志超的弟子银空在抱腹岩接驾并禀告师父已圆寂归西。李世民未能如愿,不禁仰天长叹:“此行空望佛矣!”顿时天空出现了“空王佛”字样。于是,唐太宗下旨在这里修建了空王殿,供奉空王佛。空王殿空王佛是云峰寺以及整个绵山供奉的佛祖,田志超是汉人中最早成佛的,曾对佛教禅宗临济宗的弘扬做出了巨大贡献。田志超圆寂坐化成佛,空王殿内这尊佛像是他的包骨真身,也是佛转世后又成佛的空王佛。
塔林 和太生/摄
开化村青龙峁的传说
/臧云翔
蒙山脚下,开化峪沟口有个村子叫开化村。虽然村子紧靠蒙山,可一马平川。村正西有个山头叫青龙峁,是蒙山最东面的山头,青龙峁南面有两条沟,分别为大龙沟和小龙沟。
清晨,站在四周松柏常青的青龙峁往下看,整个太原城尽收眼底,太阳从东山升起,太原城笼罩在一片霞光之中,绿树红花河水荡漾,车水马龙气象万千,不由得令人心旷神怡、放声高歌。当夜幕降临,玉兔东升,再站在青龙峁往下看,太原变成一片灯海,晋阳湖和汾河在月光下银波荡荡,公路上灯流滚滚,华灯竞放于长街,霓虹斗艳于楼台,晚风薄雾轻轻吹过,不知是人间天上还是天上人间。
站在青龙峁向北看,蒙山大佛趺坐在群峦之中,气势巍峨,展现着圣洁的佛光。
青龙峁后面的梁上,大峁、二峁、三峁、四峁宛如一条青龙的脊梁,在蒙山主峰的衬托下,那么地雄奇,那么地壮美。
这青龙峁真是一块神奇的风水宝地。
提起青龙峁,开化村的乡民就会给你讲一则大青龙的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那时太原盆地和晋中平原还是一片波涛滚滚几百万顷的晋阳湖水,在这湖中有条大青龙,每天卯时它就从湖中飞出,盘绕在这个有龙脉的山头上,吸取日月精华,随后飞腾而去行云布雨。不知过了多少年,大禹治水打开灵石口,空出晋阳湖,变成一片平原和盆地。晋阳湖也成了一个小小湖泊,原来湖里的龙子龙孙们都飞走了,只有这条大青龙留恋这片山水土地,它趴伏在这个山头上,看着晋阳湖的变迁,两眼流出的泪水冲出两条山沟,它自己也慢慢石化变成了山梁。后来,人们把这个山头叫作青龙峁,把那两条沟叫作大龙沟和小龙沟,以纪念这条热恋故乡的大青龙。
“跌倒千层塔,砸塌后寺院”
/臧云翔 梁三姓
在蒙山地区经常能听到这样一句话:这才是“跌倒千层塔,砸塌后寺院”。这句话的意思跟“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的含义差不多。
很久很久以前,蒙山有座大寺庙叫开化寺,开化寺有前后两个寺院,大佛前一里多地的寺叫前寺院,大佛后山上的寺叫后寺院。
后寺院的后院坡上有座千层塔,据说千层塔也叫风水塔,一来,因为大佛身后的山是左右高低不对称。龙阳,生于离,离属火,故云“龙从火里出”;虎阴,生于坎,坎属水,故云“虎向水边生”;两者结合之后,一阴一阳,性情调和。性属木,木代表东方,于卦为震,故比为青龙;情属金,金代表西方,于卦为兑,金白色,故喻为白虎。金能够克木,左青龙低,右白虎高故损性,阴阳不调。玄武升起,使之交合为一,则金木无间。这才在大佛北玄武之地建塔调节阴阳。二来,凿建蒙山大佛时,因工期年代长久,工程浩大,山陡石硬,死了不少民工,死去的民工被埋在山后沟里。为了怕他们的冤魂怨气冲击大佛的佛光,便建塔来超度亡灵。因此,塔没有正式名称,从塔底到塔顶共有一千层砖,人们就叫此塔为千层塔。
千层塔前面坡上长满了青草,青草坡前有一排大水缸,这是全寺僧人的用水。和尚们每天晚上都把每个缸里的水挑满,可是一到第二天天亮,所有的缸里只剩下半缸水,和尚们以为缸漏水,从来没人去注意这件事。不知过了多少年,直到有一天,寺庙里新来了一位监寺,他左查右看,也不见缸漏水,很是奇怪,于是晚上叫了几名和尚,手持方便铲,藏在寺后大树下,紧盯着大水缸。半夜时分,只见白影一闪,从寺墙外跳进一匹大白马,只见大白马绕着千层塔转了一圈,在坡上吃了些青草,这才走到大水缸前挨个从缸里喝水,说时迟那时快,监寺口喊“打”,就把手中的方便铲向白马打去,其他和尚们也把方便铲打向白马,白马一惊,跃过寺墙不见了。第二天早上,监寺来查看,见有血迹,于是带人出寺顺着血迹来到前寺外的山坡上,看见一匹石马立在那里。监寺说:“看你还敢不敢来偷水喝。”当天晚上,监寺梦见白马很不高兴地对他说;千层塔下的山坡里,埋藏着几大缸金银珠宝,我是观音菩萨派来看管这些金银珠宝的。你是出家人,不该这样冲动,会给寺庙带来灾难的。
第二天,监寺向住持禀报了这事的前因后果,住持说:“是福不是祸,只祸躲不过,只有求菩萨保佑了。”过后虽有宝藏的传闻,也没人敢到寺庙里来寻宝。
过了不久,宋太祖赵光义火烧晋阳城后,听到开化寺千层塔前山坡下有金银珠宝的传闻,就派了一员大将,带两千人马前来挖宝。这两千人马顺着山坡往里挖,一直挖到塔基下面,也没挖到珠宝。可千层塔的塔基被挖空,承受不了高塔的重量,轰然一声惊天动地的大坍塌,千层塔顺着山坡倒下来,把大将及带来挖宝的兵马都压在塔下,连带把后寺院也给砸塌了。老百姓和众僧人敢怒不敢言,赵光义连整个晋阳古城都敢烧光毁城片瓦不留,倒一座塔又算什么?
老百姓把站立石马的山坡叫作石马坡,纪念白马守护珠宝的功劳,又四处流传一句谚语:“挖倒千层塔,砸塌后寺院”,来表达心中的不满,之后就传成“跌倒千层塔,砸塌后寺院”。
宋太祖赵光义后来下旨修复开化寺,并修建连理塔。其实老百姓心中明白,他不是修庙建塔做善事,而是还惦念着那批金银珠宝呢!
天梯 和太生/摄
佛泉的故事
/崔旭荣
蒙山,山水秀丽,景色迷人,很久很久以前就是佛、道信徒的向往之地。
相传一天,有一位云游名山大川的远方道士来到蒙山,在大佛脚下的一棵形似伞盖的老槐树下休息,忽听得从山坳的石匣子崖处传来女人的哭声,仔细一看,是一位少妇在哭。道士见此情形,便上前去询问,少妇见眼前这位道士仙风道骨,如同神仙下凡,情绪更是激动,撕心裂肺、泪如泉涌,向道士哭诉,原来她的丈夫被官兵抓去充军,因丈夫秉性刚烈,不忍官军欺辱,与官兵顶撞,惨死刀下。丈夫死后,她只能与吃奶的儿子相依为命,苦难度日。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一天晚上,一阵狂风过后,不知什么东西,把少妇唯一的儿子也卷走了,少妇死了丈夫又没了儿子,怎能不失声痛哭呢?
道士掐指一算,少妇的儿子原来是被山崖下一条千年白蛇兴妖作怪卷走的,于是作法铲除了蛇精。少妇见道士铲除了蛇精,跪下对道士说:“谢谢你为我儿报了仇,现在我除了眼泪一无所有,只能来生做牛做马报答你。”说完,跳下山崖。
从此,山崖下流出了两股泉水,就像人乳一样洁白,用它做出的饭菜香甜可口,熬出的稀饭又浓又香;洗脸后,皮肤光泽白嫩。周边的老百姓不管多远都要来此处取水。当年李渊来蒙山途经此处,见到老百姓拿着器皿在此争先恐后取水,感觉很奇怪,问清原因之后,说:“那就称之为佛泉吧。”
一时间,蒙山佛泉名声大噪。据说妇女坐月子,用蒙山佛泉的水下奶特别灵。人们都说这泉水是那妇女的眼泪变成的。
观音治恶龙
/崔旭荣
蒙山开化峪一带留传着这样一个风俗:每年五月播种庄稼时,人们要从龙王洞把黑龙王请到观音堂供奉起来,待当年八月秋收后,再把黑龙王请回龙王洞。
传说在蒙山的东南有座观音堂,坐东向西,离庙不远处住着一户人家,夫妻二人,长年累月把坡上的土地修整得平平展展,种着谷子和高粱。二人靠耕田种地维持生活,日子过得倒也挺自在。
这一年,中秋将至,两人看着坡上的庄稼,心想今年又是风调雨顺的好年景,心里美滋滋的。
一天夜里,不知是什么生灵,把满坡的庄稼糟蹋个精光,两口子气得几天几夜寝食难安,为这事妻子大病一场,幸亏老汉精心照顾才得以痊愈。不但他家的庄稼遭到祸害,几座山坡的庄稼也同样被糟蹋了,乡亲们又气又怒,可一点办法也没有。又是一年中秋,庄稼长势喜人,可这两口子眼望地里的庄稼又发愁了,几天饭吃不香,觉睡不着,生怕去年的事又发生,一夜一夜瞅着庄稼。两人轮流守夜,一天天过去了,快到秋收的时候更加犯愁了。
一天,妻子借着月光,透过窗缝,眼巴巴地看着坡上的庄稼,不知不觉进入梦乡,突然狂风大作,一只怪物闯进地头,挥舞着棍棒,把庄稼糟蹋得一塌糊涂,她拉起丈夫与怪物拼斗,但哪是怪物对手。这时惊动了庙里的观音,观音弹指制伏妖怪,并说:“这是龙王的小龙子,从小娇惯,无事生非,夜间偷偷出来,兴风作浪,伤害百姓,毁坏农田,我已将它制伏。以后每年五月到八月让龙王带它的小龙子到观音堂住着,我来看管。”说完就走了,妻子醒后,才知是梦。于是,她把梦告诉了丈夫。夫妻俩号召当地老百姓按照观音说的做,把龙王的神像搬到观音堂内,这一招果然灵,开化峪内,再没有发生过庄稼被毁坏的事。所以,当地至今还流传“大人抬龙王,小人抬牌位”的民谚。
御驾桥的故事
/臧云翔
很久很久以前,晋阳城外的村里有一对母子,母勤子孝,日子过得不错。有一年,母亲突然生病了,儿子赶紧请郎中给母亲治病,可连请了几位郎中,母亲的病就是不见好转,儿子到处寻医问药还是不行,村里的一位老爷爷对儿子说:“你背你母亲到御驾桥上走一走,让你母亲沾点皇上的皇气,摸摸桥上的石狮子,那石狮子很有灵气,因为每天给大佛上的供,都要从石狮子面前走过,它就把一些灵气先吸走了,说不定摸一摸石狮子你母亲就能好了。”儿子发愁地说:“这段时间听说皇上要去拜大佛,御驾桥是皇上进山拜大佛必过的御桥,不让咱们普通百姓走。老百姓只能走旁边的草桥,桥头都有官兵把守着,只让法师名僧经过,我怎么带母亲到桥上呢?”老爷爷说:“官兵虽然把守,可是到半夜,他们肯定睡觉了,你那时过去就没人知道了。”
于是,儿子不到一更天就背着母亲出了门,三更天来到御驾桥附近,一看守桥的官兵果然都睡了,儿子背着母亲上了桥头,扶着母亲走过桥,在桥上的石狮子头上摸了又摸,儿子扶着母亲给石狮子念叨了一顿。说也奇怪,母亲马上觉得身上一阵轻松,病全好了。
村里人有的说御驾桥上有灵气,有的人说大佛看见儿子的孝举,所以就保佑母亲病愈。
御驾桥和鲁班
/臧云翔
相传蒙山御驾桥是唐代建成的。以前这没有石桥,上山拜佛的人只能走草桥。
大唐天子高宗李治带着皇后武则天,去武则天的家乡山西文水县光宗耀祖,而且还要瞻仰太原蒙山大佛,表达对佛祖的崇敬与虔诚。当高宗带着皇后去了文水之际,大臣也带人来蒙山查看,为皇上拜大佛做前期准备。
大臣走到小草桥时,对晋阳太守大发雷霆,这样的草桥怎能通过皇上的龙车凤辇呢?于是限期当地建造御驾桥,否则按欺君之罪办理。
晋阳太守立即征调能工巧匠,运来建桥材料.虽说桥不大,是个单孔桥,但这是皇家工程,时间又紧,征用的民工就更多了,分班加点日夜动工。工地上挖土的,打桩的,送料的,开石的,还有太守亲临监督,真是热闹非凡。
这一天,从外地来了一个白头发的石匠老人,背着工具要找大工头。一个小工头问这位老石匠有何事,老石匠说:“想来干活。”这小工头说:“你没见大工头忙得不可开交吗,想干活就自己去找点活干,这么多石匠也不差你一个老的。”老石匠点着头说:“好好,我去找活干,只要有口饭吃就行。”小工头也不再理他赶紧去忙活了。
开化峪两边山上有的是石头,边开釆边往工地拉,工地四面到处是石料,老工匠围着这块看一看,又到那块量一量,最后选了一块石头就雕凿起来。只见他凿了量,量了凿,也不和别人说话,就自己干自己的活,正好小工头走过来看见他把石料凿成一头大、一头小,一面光、一面毛,小工头看了看也没理他就走了。
桥的石拱券就要合龙了,不知为什么,垒到最后差了一块石料碰不上茬口,而且缺的部位两头差三寸。当时天阴得很,远处传来隆隆的雷声,眼看大雨就过来了,石拱券要不赶在雨前合龙,那就什么也完了,根本就无法按期完工,现打一块石料也来不及。这下大工头、石匠们和太守都急得团团转,正是要命的关口,偏偏束手无策。这时那个小工头也看着龙口急了一身汗,突然他想到那个老石匠打的那块石料就是这个样子,急忙叫几个人把那块石料搬过来。大工头拿尺子一量,说:“下。”石工们把这块石头往龙口一放,竟严丝合缝,一丝一毫也不差。
小工头领着大家寻找那位老石匠,找遍了整个工地也没有找到那位白头发的老石匠。人们这才恍然大悟,肯定是鲁班爷暗地里来帮助大家建御驾桥的。
注:随着时代的变迁,御驾桥也被埋在地下几百年。蒙山大佛景区开发后,御驾桥又从地下被挖出,整体搬迁上来,恢复了原样。
御驾桥 和太生/摄
找佛爷
/臧云翔
从前在蒙山脚下,一家两口,母子二人相依为命,父亲因挖窑塌方去世早,母亲忙里忙外把儿子拉扯成人,原指望儿子长大了,能干活了,家境就能好些了。谁知儿子迷上了信佛,成天从早到晚烧香磕头,求佛爷爷保佑他家过得富裕些。他听村里的老人讲:听爷爷的爷爷说,原来咱们村可富呢,山上有大寺庙,寺里有真佛爷,每天有成百上千的人,来上香许愿、还愿,都在咱们村吃住歇息,连皇上都来过好几个。岂料不知咋的,跌倒千层塔,砸塌了后寺院。佛爷爷走啦,上香的没人来啦。他问老人:“佛爷都到哪去了?”老人叹口气说:“可能又回西天了。”说的无心,听的有意,儿子就像着了魔似的,非要到西天找佛爷,母亲怎么劝也不听,他撇下年迈母亲就走了。
儿子一出村就往西走,翻了一座山又翻一座岭,过一道沟又过一道崖,风餐露宿,食野菜草根,衣裳破了,人也瘦干了,从桃花开走到杏儿熟,结果走到深山老峪里转都转不出来了。他正在发愁,看见一棵大树下站着一位老人,连忙过去向老人问路。老人问他:“你怎么一个人跑到这来了?”他把要去西天找佛爷爷的事告诉了老人。老人听完告诉他:“西天不用去了,回去吧。回去看见头披衣服、两腿光脚的就是真正的佛爷。”老人给他指明路,一眨眼就不见了。他擦了擦眼,就是看不见老人的影子,既吃惊又半信半疑,回过头来没明没夜地往回赶。自打儿子离家出走后,母亲整天提心吊胆为儿子担忧,白天倚门而望,黑夜一盏油灯,盼着儿子平安回来。
这天半夜里,大雨哗哗下个不停,母亲伴着昏暗的油灯,想着儿子现在不知在哪里,忽然听到外面大雨声中,她家院里篱笆门响了一下,赶紧问:“谁呀?”就听一嘶哑的声音说:“我。”母亲一激灵:“啊!儿子回来了。”母亲下了地连鞋都顾不上穿,光着脚,顺手拿了件衣服往头上一披,磕磕绊绊冲出屋门。儿子刚进院,看见母亲头上披着衣裳,光着脚板子,张着手,从屋里出来。“娘!”儿子大叫一声,跪倒在泥水中。
之后,儿子变了,家里的、地里的什么活都干得利利索索,还跟别人说:在家孝父母,胜似远烧香;勤俭持家务,过上好时光。
活见鬼
/臧云翔
很久以前,有个人从箱子村吃了晚饭回城,过了寺底村天就下起毛毛雨来,而且天黑了,两面山上黑咕隆咚的,连树影都看不清,旁边沟里的水,雾蒙蒙地泛着阴森森的白光。他心里有点紧张害怕,想:“千万别碰上鬼呀!”手里拿着的木头棍子也跟着他抖起来。常言道“越怕啥越来啥”,就在他担心害怕的时候,沟旁边突然冒出一个大头鬼来,吓得他大叫一声:“呀!”手中棍子往鬼头上一扔,就听“叭啦”一声,他也不敢看,连滚带爬,没命地往前跑。跑到开化村,看见村头一家小酒店还点着灯,他就立刻跑进去,酒店里的几个人看着他,不知发生了什么事。他坐在板凳上喘了半天气,才缓过神来,一面说“活见鬼”,一面把沟边冒出大头鬼的经过告诉酒店里的人。
正当人们议论沟边的是水鬼还是大头鬼时,酒店的门一下被推开了,一个浑身水淋淋的汉子也跑进来,大声嚷嚷着说:“活见鬼,真是活见鬼了。我从寺底村买了个大砂锅回来,下毛毛雨就顶在头上,下了土地爷坡,在沟边解了个手,刚站起来,听见一声鬼叫,好像看见一只鬼朝我扑过来,我头上的砂锅哗啦就碎了,脚底下一滑,就让鬼给弄到了水里。幸好咱没做过亏心事,沟底的水不深,要不咱就做替死鬼了。”酒店里的人听了后,看看这个人,又看看先进来的那个人,不约而同地哈哈大笑起来:“真是活见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