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资源
首页 > 详情页

太原旅游景区民间故事专辑——天龙山篇

发布时间:2022-01-18 22:10:30 浏览次数:9300 文章来源:太原市文化馆


   
导  语    

   

   

 太原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一座有2500多年建城历史的古都,“控带山河,踞天下之肩背”,“襟四塞之要冲,控五原之都邑”的历史古城。这里地处黄河中游,支流汾河贯穿本市,成为三晋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文化,形成了深厚的人文底蕴。太原人民在这块土地上,既创作了丰富多彩的舞蹈、音乐、绘画艺术,也创造出浩如烟海的口头文学——民间故事。我们将陆续推出旅游景区民间故事,以飨读者。

      本期为大家讲述天龙山相关民间故事。


   
天龙山简介    

   

   

   

 天龙山古名方山,东抵悬瓮山,西临清徐县白石沟,南至柳跖峪,北至风峪主峰,海拔一千四百三十米;山势蜿蜒险峻,四周山峦层叠,山间松柏连峰,茂密葱茏,山岩间二十五座石窟密密分布,为全国七大石窟之一;2001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天龙山森林植被覆盖面积达八成以上,有各种珍奇鸟类一百多种,其中大天鹅、黑鹳、金雕等属于国家一级、二级保护动物。



          天龙寺掠影   和太生/摄      
     



   

   

平山老人普同塔

                   /臧云翔


 平山老人普同塔,清雍正九年(1731)春季建造,方形台基,上施须弥座两层,喇嘛式塔身,上覆八角形密檐三重,造型简洁明快,刚劲有力。塔正面置一小龛,内嵌一石碑。

 平山老人,法名明修,俗姓赵,扬州府兴化县人,清康熙三十年(1691)来天龙山圣寿寺任住持,是一个博学多才的高僧。传说平山老人当上圣寿寺住持后,有一天,正对着青灯研修佛经,突然从门外进来五个面目丑恶、身材高大的僧人,要求老人收他们为徒。老人一看他们的行为举止,绝非寻常之辈,但为了感化他们,便含笑收留下来。这五个僧人来到寺院后,行为粗鲁,寺中的同门僧人没有一个敢和他们交往。在平山老人的指点下,修行了一段时间后,五名僧人凶焰收敛,与寺僧也能友好相处了。平山老人见他们已渐入法门,能够参禅入定,便给他们取了法名,分别为悟仁、悟义、悟礼、悟智、悟信,取古代哲学中的“仁义礼智信”为名。三年以后,平山老人把五僧叫到一起,告诉他们:“你们本来就不是人类,到寺里来也不是要参禅念佛,但你们经过研习,已入法道,再往下修行便能成佛。你们刚来的时候,本来是想了解我的修养,如果我没有道行,早已被你们所害,寺中的同门也早成为你们的腹中之食了。”五僧听后,战战兢兢,吓得汗流浃背,跪在地上半天都不敢抬头。平山老人又说:“你们的身份、目的已被我点破,你们便不能再停留寺中了,应该另找一个清静的地方修行,以成正果。”五僧听后,叩别老人,告别同门师兄弟,一同出了寺门。刚出寺院门口,这五个僧人就在一阵狂风中化作五只猛虎,消失在茫茫林海之中,从此,再也没有人见到过他们。平山老人点化猛虎的故事,成为圣寿寺的佳话,为寺僧们津津乐道,也为圣寿寺平添了许多传奇色彩。



                天龙寺掠影   和太生/摄       


柳跖洞

          /郭永安


 天龙山上的柳跖洞深不可测,当年,柳跖曾带领起义军的千军万马在洞中住过。可想而知,这个洞里边有多大了。

 有一年,宋代皇帝发大兵攻打晋阳城,可他们左打、右打,怎么也打不下来,气得皇帝老儿乱发怒气,拿城外的老百姓出气。百姓们得到消息后,便纷纷藏进了天龙山的柳跖洞中。皇帝的兵马发现百姓们都不见了,便到处搜山寻找,找来找去,还真的让他们找见了柳跖洞!这些军士们,一见洞里藏有老百姓,就拔出刀来准备进洞去抓。正在这时候,奇事出现了:洞中忽地涌出一团白雾,雾中一员拿长戈的金甲大将军,长戈一挥,那些兵士们的刀呀、枪呀,全都掉在地上了,想进洞的兵士,一个个像着了定身法一样不能动了。后面的兵马一看这情况,以为有神仙护佑,吓得四处逃散了。百姓们都说:这是当年的柳跖显灵,来保护我们这一方的老百姓。

 现在,那个洞还在,洞外的崖壁上面,还刻着一柄很大的三股钢叉呢!据说那是柳将军用长戈画出来,为老百姓避邪呢。



     
   

白龙洞的传说

                 /郭永安


 相传在很久以前,有一年干旱无雨,天龙山下有个种地的老汉手里拎了一只桶,桶里仅剩一碗水,他望着眼前一片枯萎的瓜秧,不知道该把这碗水浇在哪一株瓜秧上。就在这时,不知从什么地方来了一个神采奕奕的白衣青年。他很有礼貌地对老汉说:“老大爷,我从南山来,回天龙山路过这里,口渴难耐,您老让我喝口水吧。”善良的老汉把仅有的一碗水递给了青年。青年喝了个精光,然后问老汉:“今年庄稼长势如何?”老汉叹口气,指着已经枯萎的瓜秧说:“你看,再不下雨,所有的庄稼都将旱死啦!”白衣青年一看,可不是吗?庄稼一片枯黄。于是,他从口袋里拿出一双骨头筷子对老汉说:“您老用这双筷子翻瓜秧下的泥土,就可以防旱灾。”说完他便告辞走了。老汉半信半疑,就试着用这双骨头筷子翻泥土。果真灵验!凡是翻过的泥土都变得湿乎乎的,瓜秧也由黄变绿,有了生机。老汉让村里的人都用这双筷子把庄稼地翻了一遍。到第十天头上,白衣青年来取筷子。老汉既感激又兴奋。可是青年神情却十分沮丧,他对老汉说:“我是龙王的太子,人称白龙,住在天龙山的龙潭,这双筷子是龙宫的宝物,不许外借。和我住在一起的黑龙表兄,以我借给你筷子犯了宫规为由,欲赶我离开龙潭。我不想离开,但一定会有一场恶斗,我想求您老人家助我一臂之力。”老汉十分内疚,说:“你为我而犯了宫规,我一定帮你。但我一个庄稼人,能帮你什么呢?”青年说:“您老准备一百个白面馒头,一百块石头。明天一早,在太阳没出来以前赶到天龙山龙潭边等候,您看见白色的东西冒出来,就往龙潭里扔馒头;若看见黑色的东西冒上来,就扔石头。”次日,老汉依言而行,白龙终于战胜了黑龙。从此,白龙就在龙潭定居下来。后人就在此建祠立庙,称为白龙庙、白龙洞。

   


   

   

     

凤凰松的传说

                 /郭永安


 从圣寿寺往东,跨过小小的东洼桥,由南向北踏上石阶路拾级而上,这是去天龙山石窟的唯一道路。石级路两旁是茂密的松林,人走在其中,仿佛是在绿色的海洋里徜徉,令人心旷神怡。行至途中你一定会发现石级路旁边生长着一株奇异的松树。这株松树虽不算高,但它的顶端却是密密丛丛的树枝,站在石级路上望去,碧绿的针叶,就像古代神话中仙女头上的发簪,微风轻拂,又像孔雀开了美丽的羽屏。在这片松林里,它独具风姿,却似腾空而起的凤凰,所以人们叫它凤凰松。

 相传,在很早以前,五坡村有个聪明伶俐的姑娘,虽是穷家女儿,但生得俊秀无比,又很勤劳,左邻乡亲无人不夸,无人不爱。这个心灵手巧的姑娘,别看只有十七岁,她会剪纸,绣花,剪啥像啥,经她手绣的活计,活灵活现逼真极了。因为她能剪善绣,乡亲们都热情地叫她绣姑娘。

 五坡村是距离天龙山最近的村庄,只有五里地,绣姑娘一有空就跑到天龙山上转悠,她喜欢这里的风景,爱看黄雀在树梢上跳跃,更爱看五彩缤纷的蝴蝶在五颜六色的野花上飞舞,晚上回去就将此景剪出来,绣出来。

 有一天,绣姑娘坐在一块山石上欣赏几个山雀在奇草中嬉戏,突然一只凤落在她面前,接着就展开五光十色的羽毛朝她点头,好像在说:“我比黄雀、蝴蝶好看多了,你就照着我展翅的姿态剪吧!”美丽的羽毛把绣姑娘看迷了,竟使她忘了动剪子。等她清醒的时候,凤已无影无踪了。她回想那只凤的模样、姿态,以及展翅的动作,一边琢磨一边小心翼翼地剪着,生怕有一点儿不像。她剪来剪去,终于剪成了一只美丽的凤凰(古代传说中的百鸟之王,雄的叫凤,雌的叫凰,通称凤或凤凰),放在眼前的一块石头上,左看看右瞧瞧。因为这是她第一次剪凤凰,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看着看着,突然一阵大风把纸剪的凤凰刮起来了。这纸剪的凤凰像真凤凰一样在天空中飞呀飞呀,最后落在柴庄大地主柴员外家。柴员外何许人也?

 柴员外是这一带出名的恶霸地主,不仅有钱财,而且也有权势,凭着把自己的亲生女儿许配给比他小一岁、快五十岁的州官做了偏房,整天横行乡里,无恶不作,附近几个村庄没有一个不骂不恨他的。最近他在天龙山上造了一座别墅。由于这座别墅是专门供他玩弄女性的,所以起名为凤凰别墅。凤凰别墅造好了,可是缺少一只凤凰,谁也画不出。这位员外正为此事苦恼哩,今见这只纸剪的凤凰,喜出望外,当他知道这凤凰是绣姑娘剪的,高兴得几乎跳了起来,原来是这样:

 柴员外有个佃户柴老小,乡里们都尊他柴大爷,他本是柴员外的叔伯哥哥,绣姑娘是柴大爷的独生女儿,绣姑娘七岁就死了母亲,是柴大爷把她拉扯大的。绣姑娘见他父亲有病不能下地干活,就以剪纸、绣花谋生,父女相依为命。绣姑娘的美貌,柴员外早就垂涎三尺,但由于他们是近亲,始终没有找到合适的机会。今天,有了“纸剪的凤凰”为借口,他怎能不兴奋呢?他认为这是天赐良缘,机不可失,立即派家人把绣姑娘叫到别墅来。

 绣姑娘跟着家人来到别墅,柴员外问绣姑娘:“听说你会剪纸,会绣花,这是真的吗?”

 绣姑娘回答说:“是真的。”

 “这纸凤凰是你剪的吗?”

 “是我剪的。”

 “好,我给你九尺九寸绸子,你照样在这绸子上绣个大凤凰,绣好了我免你家的地租,另外再给你五两银子。”

 “银子我不要,大凤凰我不会绣。”绣姑娘心里说,“我会绣也不给你绣呀!”

 员外生气了,令家人把绣姑娘关起来,强迫她绣,如果不识抬举,就活活饿死。

 绣姑娘也不示弱,“我宁可饿死也不给你绣”。员外更火了,“给你三天期限,在三天内不给我绣出来,我就把你爹吊死,绣不绣由你选”。

 绣姑娘知道柴员外是个狼心狗肺、又阴又险的坏家伙。她的母亲在他家当女佣时,替一个被他奸污过的幼女说了两句同情话,就被他割掉了舌头。如今,为了老爹,她只好答应了。

 绣姑娘被关在别墅的一间房子里,闷闷不乐一针一线地绣着,她哪里愿意给员外绣呢。她边绣边想,始终想不出对付柴员外的好办法。想起母亲的死,想起要给仇人绣凤凰,她便恨得发抖,可是又有什么办法呢?她只好向凤凰求救:“凤凰呀,凤凰呀,你救救我吧,我家里有年老的父亲。”她在神智混乱之中,好像听到凤凰说话了:“火!火!”她立即咬破中指在已绣好的凤凰脚下画了一团火。

 第三天,员外来到别墅,听说凤凰已绣好,心里非常高兴,当他看见好似腾空而起的凤凰,连夸绣姑娘绣得好。可是当他看到凤凰脚下的火,疑惑地问:“这红彤彤的是什么?”

 绣姑娘毫不掩饰地说:“是火。”

 员外说:“脚下画火有什么说法?”

 绣姑娘愤怒地说:“火烧凤凰别墅,烧死你这老狗!”

 员外压不住心头的怒火,一伸手把绣姑娘的头发抓住,绣姑娘朝着挂在墙上的凤凰撞去,就在这时,绣的凤凰活了,两翅一扇,火光四起,翅膀越扇越快,火越着越旺,片刻之间就把员外烧成焦灰了。

 大火烧了一整天,把这座凤凰别墅烧得精光。第二年春天,就在这灰烬的地方,长出了一棵小松树,它非常像只展翅高飞的小凤凰,因此人们起名为凤凰松。

 凤凰松的传说,一代一代地流传下来,凤凰松也一年一年地长大了!

 关于绣姑娘的生死去向,传说不一。有人说,这株凤凰松就是绣姑娘的化身。有人说,烧死员外后,绣姑娘骑上凤凰远走高飞了。

 “自古凤凰传闻久,半是存真半是猜”,人们当然期望绣姑娘骑上凤凰逃出狼窝,回家享受天伦之乐。


   

   



观音塔的来历

                /臧云翔

 驻足圣寿寺,向东南方瞭望,在群山拥翠、层林尽染、绿色苍茫的林海之中耸立一塔,显得格外耀眼,那就是观音塔。塔基石质方形,每边长约八米,塔基上面建有八角形须弥座,须弥座上面是塔身,塔身由上下两部分组成,下粗上细,整个塔身似葫芦,高约三十余米,耸入云霄,为砖石结构,既看不到金涂漆饰,更没有溢彩流光,只有那质朴无华的躯体、巍峨清秀的造型和擎天玉柱的气概。塔的内构上实下空。塔的设计者利用下空来安置佛像。正中是南海观音菩萨,两侧是十八罗汉,像皆列坐,彩饰浓淡相宜,纹以朱绿,色泽鲜艳,金碧辉煌,光彩夺目,佛家管这种布局称作十八罗汉朝观音。塔的南面辟一门,门外有石阶十余级。由于塔内的塑像以观音菩萨为主,故称观音塔。

 塔起源于印度。印度最初建塔的目的是为埋葬佛祖释迦牟尼的舍利子。塔是东汉年间随着佛教传入我国的。塔传入我国后,与中华传统建筑相结合,成为一种新型的建筑,有的塔已不再是舍利塔了,而成了点缀我国大好河山的景物。以弥补山川胜景不足的“景”塔,赋予塔新的功能,这是我国古代人民的创造。

 这座观音塔据民间传说,是一座风水塔。相传,杨二酉从台湾回来后,想选一块风水宝地作为他家的坟茔地。有一次他来天龙山,就选定了今观音塔这块地方。当他用牲口往这里运送兴建坟茔地牌坊的石料时,圣寿寺的和尚们才发觉。住持认为,整个天龙山是一方风水宝地,杨二酉选择的那块地方是天龙山的龙头所在地,在这里造坟茔地,其家族、子孙一年比一年昌盛,永不衰落,可是破坏了这里的地脉和山水的方向,会影响圣寿寺的兴旺。为了使圣寿寺昌盛不衰,和尚们立即决议在那里造塔,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风水不会被破坏。当时的圣寿寺正在鼎盛时期,要钱有钱,要人有人,要料有料,为了抢在杨二酉的前面,他们连夜在杨二酉选好的地址上破土动工造塔,迫使其取消在此建坟茔地的计划。这就是现今观音塔的来历。据说,当年杨二酉运来兴建坟茔地的石料尚存。这些石料不仅可以佐证这个传说是真实的,而且也是十分珍贵的文物遗迹。


松抱柏

            /郭永安

 松抱柏植于白龙庙背后,一棵郁郁葱葱的松树斜着和一株翠柏紧紧地抱在一起,犹如一对热恋中的情人相依相抱,因名松抱柏。关于松抱柏,这里还有一段神话传说哩。

 相传远古时候,人世间并没有松树和柏树,只有王母娘娘的后花园里才有一棵松树和一株柏树。从这两株树上散发出来的芳香能医百病,所以王母娘娘把它们视为珍宝。南极老寿星为了造福人间,减少人世间患疾病的痛苦,曾向王母娘娘讨借这两株树,并保证一年后归还,可王母娘娘就是不借。此后老寿星又连着去过几次,王母娘娘便找各种借口不见他,把老寿星气得够呛。

 一年一度的蟠桃盛会又到了,老寿星照例前来赴会。酒过三巡,菜过五味,老寿星仍在琢磨着那两株树,心想:“你不是不借吗,架不住我偷呀。反正又不是为我自己,而是给凡间黎民百姓办点好事,就是玉皇大帝知道了,也不会把我怎么样。”想到这里,他悄悄地离开了座位,直奔后花园。护园的仙女认识南极老寿星,问他:“有何贵干?”从来不撒谎的老寿星也说开瞎话了:“听说你们园里的铁树开花了,我来瞧瞧。”老寿星以看花为名,实为偷树,趁护园仙女不在跟前时,便在两株树上各折了一枝藏在袖筒里,然后大摇大摆地走出来,又若无其事地坐回原位。老寿星特别高兴,宴会一散,立即驾起仙鹤返回南极。

 从西天到南极,是不经过天龙山的。由于仙翁多喝了酒,迷迷糊糊走错了路,当飞至天龙山上空时,这里山风大,吹得老寿星连打几个喷嚏,双手一抖动,藏在袖筒里的两节树枝飘飘荡荡落了下去。老寿星偷的这两株树枝,原计划栽在黄帝陵,可现在因为自己打喷嚏致使树枝掉在天龙山上,看来这是天意。“天命不可违”,就叫这两树在这里生长,让它的芳香飘满人间,并驱除人间的百病吧!

 从此,人间开始有了松树和柏树。不知过了多少年,王母娘娘才发现这两株树的树枝被折,立即请来观音菩萨,求她协助破案。观音菩萨素有救苦救难、大慈大悲的美称,按理她应偏袒人间,劝说王母娘娘停止追究。可是她没有,掐指一算,说出了前因后果。

 王母娘娘大发雷霆道:“你老寿星那么大的岁数,竟干起偷盗来了,下次见了面,一定得给他点颜色看看!”说到这里,王母娘娘率领天兵天将去捉拿松树和柏树归案。

 老寿星知道后,驾着仙鹤来到天龙山,将这不幸的消息告诉了松柏二树。松树说:“王母专横残忍,宁死不返天宫。”柏树接着说:“人间需要我们,至死也心甘。”老寿星见松柏二树意坚心决,就替它俩出了个主意,让松柏二树在生死攸关的时刻,紧紧搂抱在一起,就可避免返回天宫。

 老寿星前脚走,王母娘娘跟着就来了,一见面就破口大骂,骂够了才命天兵天捆绑松柏二树押回天宫。天兵天将一拥而上,就在这个节骨眼上,松柏二树立即搂抱在一起。

 王母娘娘见状,情知松柏二树宁死不屈了,只好收回它们身上的芳香,让松柏二树留在凡间。这就是松抱柏的来龙去脉。

 从这以后,遍布人间的松树和柏树,虽不能散发芳香,也不能袪除百病,但人们仍喜爱它们那不畏严寒、傲然挺立、坚韧不拔的英雄气概。

       

      天龙山松抱柏   和太生/摄




   

天龙山蟠龙松

               /郭永安

 我国很多名山似乎都有自己的迎客松。拿黄山来说吧,不仅有迎客松,而且还有陪客松、送客松。天龙山也有自己的松。恭候在圣寿寺山门前的迎客松,它那曲折盘旋的虬枝,俨然一条腾空而蟠卧的苍龙,所以人们都管它叫蟠龙松。

 我们中华民族素有喜爱和赞美苍松翠柏的传统,诗画之中,殿堂之前,寺院之围,崇山峻岭之上,到处植有松柏树。苍松翠柏和山势美、寺院美、亭台楼阁之美,相映衬相交辉,构成了中国古老艺术的独特风格。

 提起天龙山的苍松翠柏,人们会自然地想到那闻名遐迩的蟠龙松,在微风中不时挥动着嫩枝绿叶,像迎候来自四面八方的宾客。由于它自身扭成螺旋形,盘旋而上,宛如一条狂舞的蟠龙,故名蟠龙松。它的腰身并不粗,个子也不高,但它的枝丫在离地面两三米之间的地方盘根错节地扭在一起,像龙臂龙爪四处延伸穿插着,呈辐射状,形成一个不太规则的凉栅,足足笼罩着二百平方米的天地。为了支撑那四出的虬枝,人们只好竖立了二十七根铁柱,使它变成天然的绿色巨伞。

 关于蟠龙松,还有一段美妙动人的传说。

 相传,不知是哪个朝代,有一天黄昏时分,忽然刮起一阵暴风,风势凶猛,竟将圣寿寺山门前这株老松刮断了。一位张姓木匠路过这里,拿出五吊钱在寺院上了布施,言明翌日带上工具来伐走这株被风刮倒的松树。当天夜里,住在寺院附近的几户农家,有个叫赵天育的老汉做了一个梦,梦见一位身着袈裟的老人来到他家里,对他说:“我有件要紧的事情拜托你,明天一早,你带上五吊钱到圣寿寺去一趟,到了那里,你就会明白的。”赵天育一觉醒来,觉得这梦有点蹊跷,抬头望望窗外,天已经亮了。他一骨碌从炕上爬起来,直奔圣寿寺。

 圣寿寺前,有两个手拿锯子的人正准备锯那棵老松树。赵天育见状大吃一惊,急忙上前向其缘由。当他听说其中的张某出了五吊钱时,便同他们商量,“我急用木材,你们将这树让给我吧!”说着,他从背着的褡裢里掏出五吊钱送到张姓木匠跟前。张姓木匠与同伙小声嘀咕一阵后,便把这树转让给他。

 赵天育仔细一瞧松树的根须,埋在地里还没有断,便小心翼翼地将树扶起来,给它掩土、整须,并天天浇水,让它慢慢养息。苍天不负苦心人,没有多久,这树不仅活了,而且长势喜人,树干长到两米多就不往上长了,它的几股树枝扭在一起如虬龙一般,向四周平伸开来。

 后来,赵天育得了噎膈病,俗称噎食病,用今天的话说,可能是食道癌。这种病在当时自然更是绝症。尽管他身患重病,但和往常一样,每天到圣寿寺看望他精心培育的蟠龙松。一天,赵天育觉得自己的病已经到了病入膏肓的地步,便拄着拐杖向圣寿寺走去,心里说:“这是最后一次看松树了。”他蹒蹒跚跚走到了圣寿寺前,只见蟠龙松下蹲着一个卖野药的白胡子老头,其长相和那天梦境中的老汉十分相像。他走过去搭讪地问:“有治噎食病的药吗?”

“有啊!”卖野药的老汉热情地说,“我的精灵丸是家传秘方,专治噎食病,就是药价贵了些。”

“多少钱一丸?”

“童叟无欺,五吊钱。”

“又是一个五吊钱。”赵天育说,“我没带钱怎么办?”

“你先拿去吃吧,反正我天天在。”

 赵天育回到家中,吃了精灵丸。第二天,他的病就好了,“真是药到病除啊!”从病愈的当天起,他每天都来圣寿寺寻找那个卖野药的老汉,可是一连几个月都没有等到。赵老汉琢磨着,卖野药的说他的药是精灵丸,又说“反正我天天在”,兴许是这株蟠龙松的精灵吧。于是,他对这株蟠龙松倍加爱护。这株蟠龙松长得更加舒枝展叶,纵横交错,神采奕奕,苍翠蔽日,终于成了天龙山八景之一的虬柏蟠空。

   

   

白皮松的故事

/郭永安

   

天龙山白皮松   和大生摄


天龙山的白皮松分布很广,天龙山东峰、西峰柳子沟等随处都有分布。

白皮松都生长在海拔八百米以上,每年褪一层皮,过四百年才能变成雪白颜色,褪皮中的白皮松如同穿上了羽毛做的外衣,所以当地人发挥充分的想象力,送给这种松一个极富灵气的名字——白皮松!

关于天龙山白皮松,当地流传一个真实的传说。在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人来到天龙山,见人就杀,真要把天龙山变成无人区。当时有座破庙,唯一的一位看庙和尚闻讯准备逃亡,走之前,他看看眼前山林环抱的寺庙,想着日后一定要重建寺庙。他脱下那破旧补丁的袈裟,包在庙前的一棵松树上,又在树下留上记号就逃难去了。抗日战争结束后,他回到天龙山寻找留有记号的那棵松树,但是却发现满山的松树都变成白色斑驳的树干,就像那件破旧补丁的袈裟。这个传说一直流传到现在。

走在白皮松林间,仿佛行走在历史长廊中,斑驳的树干仿佛讲述着日本人在天龙山上干的那些缺德事。


第三合的来历/张纪仲    

     

天龙山的柳子峪中,有一处硬拐弯,两面悬崖高耸,中间溪水奔流,人们都叫这个地方为第三合或十三合。说起这个地名的来历,还得从诸侯斗宝说起。


   

话说春秋时期,吴国的使者过了晋祠,刚到天龙山下的牛家口,忽然从天龙山里杀出一彪子人马,不问三七二十一,七手八脚地就把珊瑚树抢到天龙山上,临走还向吴国的使者留下了名儿。抢宝的不是别人,正是那横行九州,天不怕,地不怕,大名鼎鼎的柳跖起义军。

吴国的使者吓得屁滚尿流,连爬带滚地跑回吴国,报告了经过。吴王夫差一听,气得暴跳如雷,马上传旨群臣:谁要能把那棵珊瑚树找回来,加官封侯,赏黄金万两、土地千顷。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当时吴国大臣里有个叫鲁秋富的官儿,往出一站说:“大王不必着恼,臣与那盗贼柳跖原是同乡,自小熟悉,如今我凭着故旧的交情前去要宝,想那柳跖不过一个勇夫,如他痛痛快快将宝交还也就罢了,如其不然,那略施些小计,要回宝贝易如反掌。”鲁秋富说完,便带领随从,跨上快马,日夜兼程地赶往天龙山。

到了天龙山后,鲁秋富就让跟来的随从停留在天龙山牛家口,自己独自单骑,信马由缰地进了柳子峪,很快,就被山上的起义军捉住,并带到了插旗石下。

此时,柳跖正在遛马坪前聚精会神地舞剑,远远望见是鲁秋富,心中早就明白了他的来意,故意不搭话,只是将宝剑舞得呼呼作响,其身影被一团白光裹了起来,把个鲁秋富看得眼都直啦。“怪不得这家伙侵暴诸侯,所向无敌,看样子,真的厉害着呢!”正当鲁秋富胡思乱想的当儿,忽听咔的一声响,一大块山石被柳跖一剑,齐刷刷地砍成了两半,这一下,更把鲁秋富惊得吐出的舌头缩不回去了。直到柳跖派人叫他时,他才回过了些神儿。

鲁秋富战战兢兢地来到柳跖跟前,只见柳跖威风凛凛地坐在一块大石头上面,双手按着冷森森的宝剑,问道:“鲁秋富!你不在吴国当你的官儿,跑到我这里干什么来了?”鲁秋富支支吾吾地吭哧了好一阵子,才慢慢说道:“听说,听说你把吴国的珊瑚树给抢来了,不知是真是假?”“是真的!你要怎样?”“呵!呵!呵!不知你要这树有啥用处?”“有啥用处?哈哈哈哈!”柳跖放声大笑了一阵,又说,“有无用处咱不管它,咱只知道宝贝是天下人的宝贝,夫差宫殿里摆得宝贝,咱天龙洞府中也照样摆得,怎么样?你敢说不行吗?”讲到这儿,那柳跖将军厉声喝道:“我问你,你来这儿到底干什么来了?若说实话那还罢了,若有一句虚言,我认得你是同乡,但这把宝剑可不认得你是同乡!”见此情形,那鲁秋富哪有不怕的呀,赶紧说是夫差命他来要宝的,上命难违,不敢不来。柳跖不屑一顾地说:“你有何德何能,敢来要宝?若不念你是同乡,定将你一剑斩成两截子!来人呀,快将此人赶下山去!”随着柳跖的一声叱喝,一群义军将士,早把鲁秋富逐下山。

鲁秋富被赶下山后,一边走一边想,自己在吴王面前夸下海口,如今要不回宝来,还有何面目再回吴国去做官,只好悄悄地拐到小道,逃回老家去了。

再说鲁秋富的随从,在牛家口左等右等,不见鲁秋富出来,也只好退回吴国报信,夫差急忙又召集群臣商议讨伐。

人们都知道,这伍子胥原是楚国人,让楚王逼得家破人亡,只好到吴国做官。他早听说这柳跖专与当官的做对,是一位真正的豪杰,便有心与柳跖结识,只可惜,他做的是诸侯的将军,而柳跖又是被诸侯们视为盗贼的流寇,一直没得机会与其见面。

伍子胥领着军队到了天龙山后,便与柳跖交上了手。二人一连几阵的交锋,都打了个平手,一直战到天黑,各自收兵。

第二天一早,两军又在牛家口摆开阵式,重新交战。谁知,还没打两个回合,就见伍子胥缰绳一提,一撒马顺着沟跑进了天龙山。柳跖见了,心说:“好你这个伍子胥,跑也不会跑!你既然进了我的走马之地,岂能有你的好吗?”想到此,他打马一直追了进去。当二马跑到一处弯弯的山崖下时,伍子胥忽然站住了,把兵器挂住,在马上微微欠身,冲着柳跖抱拳行礼说道:“柳将军,伍子胥这厢有礼了!”柳跖微微愣了愣,便也回礼道:“久闻伍将军乃年少有志之士,能征惯战之将,但不知因何到此?”伍子胥答:“夺取珊瑚宝树不是我的本意。无奈君命在身,不得不来!素闻柳将军是当世英雄,昨日一会,果真如此。如柳将军不嫌,甘愿与你拜为兄弟,永结金兰之好,不知将军意下如何?”柳跖听罢微微一笑说:“伍将军的美意固然是好,但我有一个条件,你我二人在这儿大战十三合,如你能赢了我手中的长戈,那我甘愿拜你为兄,如你十三合赢不了我,那我就不能从命了。”言罢,挥戈提马闯了上去,伍子胥也急忙举起大枪相迎。刚斗了两个回合,只见伍子胥虚晃一枪,拍马又走。柳跖心说:“咋?你又想走呀!那不行,我得赶你去。”哪想到,这伍子胥要跑是假,用计是真,眼看柳跖追得近了,大喝一声,一个回马大翻身,大枪转圈横空一扫,呜的一声,便把柳跖扫下马来了。这时,伍子胥也急忙扔掉兵器,从马上跳下来扶起柳跖,口中连称:“得罪,得罪!”

柳跖惊奇地望着伍子胥说:“想不到伍将军的武艺这样好!可你前几次为何不用呢?”伍子胥说:“我早就敬仰英雄的大名,意欲与你结识,只恨无有机会,如果我要在山外面两军阵前将你扫下马来,岂不是毁了柳将军的一世英名?”话说到这里,柳跖方知伍子胥是个好人。于是,当下二人便撮土为香,对天八拜,结成了永久的兄弟。因为事先有约,胜者为兄,败者为弟,所以年岁小的伍子胥就成了兄,而年岁大的柳跖反成了弟。“少兄、老弟”的佳话,也就是从那时传下来的。

后来,柳跖为了伍子胥回去交差,便把珊瑚树送还了他,一场兵刃就这样结束了。柳跖与伍子胥结拜兄弟的事情,一直为当地的父老乡亲津津乐道,流传了两千多年。当时二人交手的地方,则被人们称为第三合,也有叫十三合的。 



   
       

龙山的夫妻钟 /郭永安


     
     

      钟楼位于天龙山圣寿寺禅院之前端。《柳子峪志》载:“圣寿寺的钟楼高十仞(古代长度单位,周制八尺为一仞),钟重万余觔,明嘉靖年所创建。”可惜,这座明代建筑,在1949年前被毁坏,荡然无存了。现在的钟楼是1986年新修建的,但钟楼内的大钟却是原物。关于这口钟,还流传着这样一段有趣的传说。

相传很久以前,天下大旱,土地龟裂,颗粒无收,方圆数十里的百姓都来天龙山白龙洞和晋祠圣母殿祈雨,但是祈来祈去,总是红日天空照,别说雨,连片云丝也没有祈来。这可把人们急坏了,怎样才能求来甘霖?有人在晋祠吕仙阁求签问卜,得到的结果是:需在天龙山圣寿寺和晋祠各铸一口重九千九百九十九斤的大钟,两钟敲响之时才能求来甘霖。

于是,圣寿寺和晋祠一众人员到处化缘,筹集铸钟资金。没有多久,资金筹够了,但那么大的钟怎么铸呢?谁也不敢揽这个活儿。


       图片来源于网络

有一天,从外地来了两个人:一男一女,是夫妻俩,他们是听到无人能铸钟的信息特意赶来的。这可把圣寿寺的住持乐坏了,赶紧热情款待。饭后,两人就分开铸钟,丈夫去了晋祠,妻子留在了圣寿寺。这夫妻俩果然有办法,他们既不用整体模,也不用分离模,而是无模铸造,就是采用地坑造型的泥型法。当时既没有起重机、吊车等现代化工具,又没有大卡车,怎样把巨钟运走呢?他们利用严冬时期把水泼成冰道,拖移巨钟。在悬挂问题上,他们采用的办法是在钟楼的基础上用土石堆成小丘,用滚木、撬杠把巨钟推拉到小钟架上,把大梁从钟的钮孔穿过,安放在钟楼的钟架上,然后挖出钟下的土石,这样就把巨钟悬挂起来了。

相传,天龙山圣寿寺和晋祠这两口巨钟,于同一天铸成,人们称之为夫妻钟。当圣寿寺的钟被敲响时,晋祠的这口钟不敲自响;晋祠的这口钟被敲响时,圣寿寺的钟声也响了。据说这两口钟每逢敲响之时,就会把阴云敲来,须臾之时,遍洒甘霖,因此天龙山和晋祠均再无旱年。 

凡游览圣地,多有趣闻传说,其中既有真实的历史,也有后人附会移植的传说,更有半真半假的故事。但其内容往往都是赞美乃至神话名胜古迹和文物,所以才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天龙山圣寿寺这口巨钟的传说,正是这样,它不仅赞美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能,而且反映了人们企望风调雨顺、年年丰收的心情。

然而,传说毕竟是传说,实际情况是:这两口钟不是同一天铸成的。天龙山圣寿寺这口钟上刻有铭文:“大明嘉靖五年(1526)五月吉旦造万斤洪钟”,晋祠的钟铸于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两者相距八十年。

自佛教传入我国后,寺庙就用钟、鼓来报时、集众、做佛事等,早晨敲钟,晚暮击鼓,称为晨钟暮鼓,借以摒除杂念,催人觉醒,即所谓“尘心为之一洗”。唐代诗人杜甫,在《游龙门奉先寺》诗中,就有“欲觉闻晨钟,令人发深省”的句子。圣寿寺曾有副对联“暮鼓晨钟惊醒世间名利客,经声佛号唤回苦海梦迷人”,也是这个意思。《金陵志》载:南朝时,有一僧人告知梁武帝萧衍,说屈死的冤鬼,每闻钟声,其若暂息。梁武帝遂下诏告天下寺院设钟。从此,悠扬的钟声更为寂静的古刹增添了几分神秘。把钟撞得八方响彻,是一件极容易的事。在佛家说来,撞钟之前,必须默诵佛经,诵毕,才能执椎击钟。晨、暮两次击钟规定:紧七下、缓八下,平平二十下,是为一通;如是者三,名为三通,共敲一百零五下,末后再击三下,前后总共击钟一百零八下。

七下者,寺僧手击钟口,念“大方广佛华严经”七个字。《大方广佛华严经》是华严宗的主要典籍。该经提出了一些相互对立的范畴,来说明世界事物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等关系。

八下者,寺僧手击钟口,念“唵伽罗帝耶娑婆诃”八个字,是破地狱真言。

二十下者,僧人击钟口,念“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戒性,一切唯心造”二十个字。

三下者,寺僧击钟时念“唵哑哞”三个字。

除此外,早餐击钟六下,午餐击钟六下,晚餐击钟四下,早、晚餐击钟不念字而默诵。

     


导  语    

 太原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一座有2500多年建城历史的古都,“控带山河,踞天下之肩背”,“襟四塞之要冲,控五原之都邑”的历史古城。这里地处黄河中游,支流汾河贯穿本市,成为三晋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文化,形成了深厚的人文底蕴。太原人民在这块土地上,既创作了丰富多彩的舞蹈、音乐、绘画艺术,也创造出浩如烟海的口头文学——民间故事。我们将陆续推出旅游景区民间故事,以飨读者。

 本期继续为大家讲述天龙山相关民间故事。


   
天龙山简介
 


 天龙山古名方山,东抵悬瓮山,西临清徐县白石沟,南至柳跖峪,北至风峪主峰,海拔一千四百三十米;山势蜿蜒险峻,四周山峦层叠,山间松柏连峰,茂密葱茏,山岩间二十五座石窟密密分布,为全国七大石窟之一;2001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天龙山森林植被覆盖面积达八成以上,有各种珍奇鸟类一百多种,其中大天鹅、黑鹳、金雕等属于国家一级、二级保护动物。



天龙寺掠影   和太生/摄



七松坪    
               /郭永安    
 四面群山环抱的天龙山,层层的山峦像海洋里起伏不定的波涛。关帝庙东近五十米处有块平地,这是天龙山唯一的一块平地。平地中间有座仅几尺高的舍利(舍利,是僧人死后火葬没有烧尽的一种珠状骨渣,色彩晶莹,击之不碎,信佛之人把这种东西视为一种灵物,认为建塔贮存,可以得福)塔。平地上这座塔是圣寿寺第四代彻证老和尚的舍利塔。塔的周围长着七株笔直参天的钻天松,蔽着这座舍利塔,别有一番风光。这七株松,好像北斗七星,又好像是七名卫士日夜守护着彻证老人。因此,人们称此坪为七松坪。    
 据民间传说,这位德高望重的老和尚有七个徒弟。有一天,不知道他从哪里弄来七株松树苗。他把七个徒弟带到这块平地上,让七兄弟按着顺序围成一圈,并在每人的脚下栽一棵松树。由于这里气候温和,土质肥沃,栽植的松树,生长得十分旺盛。一年后,老和尚在圆寂的前几天,嘱咐他的七个徒弟:“待我圆寂后,你们一定要把我葬在七棵松树的中间,切记,切记!”这就成了今天的七坪松。七坪松是按着佛教《阿弥陀经》中“七重行树”的布局栽种的,“七重行树”是极乐国土的宝树,由于行列七重,故名。    
《阿弥陀经》是一部极力渲染西方极乐世界的美妙之经,阿弥陀佛是专门接引众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佛,彻证老人通过“七重行树”的布局,是否到了“极乐国土”,不得而知。然而,“茎干葱茏高千尺,良材终撑半壁天”的七株钻天松,却把这里装点得奇妙壮观,成为天龙山又一壮丽景观,来此游览、拍照留念者络绎不绝。    




排版:赵诚


 
   
       扫码关注我们      

 





     
导  语      

     

     

     
   

 太原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一座有2500多年建城历史的古都,“控带山河,踞天下之肩背”,“襟四塞之要冲,控五原之都邑”的历史古城。这里地处黄河中游,支流汾河贯穿本市,成为三晋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文化,形成了深厚的人文底蕴。太原人民在这块土地上,既创作了丰富多彩的舞蹈、音乐、绘画艺术,也创造出浩如烟海的口头文学——民间故事。我们将陆续推出旅游景区民间故事,以飨读者。

 本期继续为大家讲述天龙山相关民间故事。


   

     
天龙山简介      

     

     

     
   

 天龙山古名方山,东抵悬瓮山,西临清徐县白石沟,南至柳跖峪,北至风峪主峰,海拔一千四百三十米;山势蜿蜒险峻,四周山峦层叠,山间松柏连峰,茂密葱茏,山岩间二十五座石窟密密分布,为全国七大石窟之一;2001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天龙山森林植被覆盖面积达八成以上,有各种珍奇鸟类一百多种,其中大天鹅、黑鹳、金雕等属于国家一级、二级保护动物。



       天龙寺掠影   和太生/摄



   


尼姑坟

            /郭永安


 尼姑坟,位于北汉刘氏陵园遗址的西侧(今已无)。据老年人讲,早先的天龙山不仅有圣寿寺,而且还有尼姑庵。这座尼姑庵之所以闻名,并不是由于它有规模宏大的殿堂,也不是由于它有名胜古迹,而是因为这里有位老尼姑之故。据传,这位老尼姑不但德高望重,而且具有很深的道行,日事蒲团入定,不言不语。传闻她料事如神,事能前知。有个刚出家不久的小尼姑,在来天龙山的路上,不知被什么东西绊了一下,低头一看,原来是个小布包,打开一看,里面有两吊钱。“这是谁丢的呢?”前面没有人,小尼姑回过头来往后瞧,连个人影也没有,便坐在路边一块石头上足足等了一个时辰,也没有人前来寻找。小尼姑犹豫了一下,把这两吊钱揣在口袋里就回来了。回到庵里,小尼姑没有对任何人讲这件事,可是老尼姑却知道了。过了三天,老尼姑把这位捡钱的小尼姑叫到庵堂里,指出她犯了“十戒”中“不蓄金银财宝”的戒律。又有一个尼姑,她在未出家前,和邻居家一个小伙子相爱,两人曾剖心盟誓,男的说,如果将来女方被迫嫁了别人,他就削发为僧;女的则说,如果男方另有所娶,她就落发为尼,在晨钟暮鼓中度过余生。后来男的违拗不过家庭的“门当户对”,被迫和另一位女子结了婚。她却信守自己的盟誓出家为尼了。她在初当尼姑的日子里,心中有时免不了要回忆那往日甜蜜的爱情,每当她“藕断丝连”之际,老尼姑必出现在她面前,给她讲“苦海无边,回头是岸”的佛学哲理。老尼姑不仅在诸尼姑中谆谆告诫,就是老百姓谁家遭到了天灾人祸,都要去排忧解难,久而久之,庵内尼姑皆敬重老尼姑,老百姓称老尼姑为活菩萨。老尼姑圆寂后就埋葬在尼姑庵后,此处绿草覆盖,树荫遮掩,郁郁葱葱,确是一处景色清幽的好坟地,人称尼姑坟。

 据老年人讲,过去每到凉秋九月,万物枯衰之时,唯此坟上的草仍是绿绿青青,在晨曦和晚霞的映照下,青翠欲滴,耐人寻味。如今,尼姑庵在哪里?尼姑坟又在哪里?它们都跟着历史的步伐走远了,被战火的硝烟埋没了。


   

排版:赵诚


   

   

   
       

         

         
扫码关注我们        

         

         

       

   

   

   




导  语      
   

   

 太原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一座有2500多年建城历史的古都,“控带山河,踞天下之肩背”,“襟四塞之要冲,控五原之都邑”的历史古城。这里地处黄河中游,支流汾河贯穿本市,成为三晋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文化,形成了深厚的人文底蕴。太原人民在这块土地上,既创作了丰富多彩的舞蹈、音乐、绘画艺术,也创造出浩如烟海的口头文学——民间故事。我们将陆续推出旅游景区民间故事,以飨读者。

 本期继续为大家讲述天龙山相关民间故事。

天龙山简介      
   

   

 天龙山古名方山,东抵悬瓮山,西临清徐县白石沟,南至柳跖峪,北至风峪主峰,海拔一千四百三十米;山势蜿蜒险峻,四周山峦层叠,山间松柏连峰,茂密葱茏,山岩间二十五座石窟密密分布,为全国七大石窟之一;2001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天龙山森林植被覆盖面积达八成以上,有各种珍奇鸟类一百多种,其中大天鹅、黑鹳、金雕等属于国家一级、二级保护动物。



    天龙寺掠影   和太生/摄


柳跖旗石

                /郭永安

 柳子峪是太原西山九峪之一,位于晋祠南八里,在天龙山圣寿寺对面群山丛岭之中,峪深二十余里,两岸山连山葱茏苍翠,夹道的岩石多彩多姿,整个柳子峪幽深而美丽。相传,这柳子峪是春秋时期奴隶起义军领袖柳跖活动的地方。

 柳跖是展禽(鲁国大夫)的弟弟。展禽即后人所称的坐怀不乱的“柳下惠”。而柳跖被孔圣人称之为“犯上作乱”的“盗跖”,春秋末期,没落的奴隶主阶级骄奢淫逸,更加残酷地剥削、压榨奴隶和劳动者,据《左传》载,饿死的人一个接着一个。奴隶们相率逃亡,拿起武器,聚众起义,和奴隶主做斗争的事件遍及春秋各诸侯国,柳跖领导的奴隶起义武装,就是其中之一。《庄子》记载:“盗跖从卒九千人,横行天下,侵暴诸侯。”太原柳子峪就是柳跖“横行天下”据点之一。

 晋祠极乐峰西北约三四里处,有个悬瓮石洞,又名柳跖洞,当地人称瓦岗寨,据民间相传,柳跖聚众起义,一开始在此洞安寨,后因人数众多,容纳不下,且临平川较近,易受奴隶主的侵扰,乃迁入天龙山。天龙山的南峰,海拔一千三百多米,峰上有巨石一方,传为柳跖插旗的地方,因名插旗石。插旗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通知其兵卒望此旗为进退的信号;另一方面,凡入峪参加起义军的奴隶从这里入伍。由于插旗石居高临下,不仅可俯瞰前山及峪外情况,而且大旗随风飘扬,在连山葱茏苍翠的衬托下,很有气势,人们是故把柳跖旗石列为天龙山八景之一。后人为了纪念这位英雄,就把这山沟称为柳子峪或者柳子沟。

 柳子峪中,除柳跖旗石外,还有柳跖的遗迹八处。

 喂马槽:在柳子峪南,巉石沟内阳坡上。传说是跖军牧马和喂马的场所。

 第三合村:柳子峪口的牛家口村,是入柳子峪的开始,其中分三大岔,由牛家口村入峪西行三里为第三合村,明清时期当地县志的县图上都标有第三合村。传说柳跖就在这里,率领起义军和进剿的诸侯军展开大战。那柳跖一马当先,只三个回合,就把为首的敌将打落马下。这就是第三合村的来历。

 下马村:现名下石村,东南距第三合村约里许,传说是柳跖下马登山的地方。

 寨峁哨所,寨峁又名寨圪峁,在中、北岔分水岭的东端,后依天龙山,前俯下石村窑头村一带,地势十分险要,传说是跖军的哨所之一。

 跑马场:圣寿寺东两三里的寨峁山巅,有一平垣,传说是起义军做饭的地方。遛马坪:今俗名小蒜坪,由插旗石向西北慢行约里许,有十五亩左右的高垣两块,传说是跖军的练兵场。

 安谷梁:从塔儿山(相传柳跖的指挥部设在此山上)东北下约两公里,黄背庄西北,柳子峪中岔与风峪间的分水岭上,有一数十亩的平垣,传说是跖军囤积军粮的粮台。这儿是前山谷沟梁和后山腹地交换的地方,粮秣的集散极为方便。



 天龙寺雕塑       和太生/摄





排版:赵诚


   
     
扫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