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非遗公开课之绳结技艺——斜卷结
绳结-斜卷结,是中国绳结艺术中的一种基本编结技法。编法简单,可以编任何造型,很容易塑造形象,编它就好比织毛衣的普通平针技法,懂得加针减针就可以成形。 师存荣,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山西省工艺美术协会会员、太原市工美美术大师。
- 03
- 2021-11
-
非遗公开课之洗髓经健身术——基本体式
洗髓经健身术是一种围绕腰椎脊柱进行颤动、屈伸、旋转等动作,并以锻炼腰椎脊柱韧度及强度为主要内容的古老传统健身法。通过四肢运动,有量、有质、有效地带动体内脏腑器官,围绕伸脊洗髓、按摩头面部穴位,外动内养,内外结合,使气血流通,加快血液循环,从而保证了人体各部位(特别是大脑和心脏)所需氧气与营养的充分供应,加速组织细胞的新陈代谢,增强体质,增进身心健康,提高自身的抗病能力,达到有病治病、无病健身、养生驻颜、延年益寿的目的。 布源强,洗髓经健身术代表性传承人、中国武术七段、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
- 03
- 2021-11
-
非遗公开课之晋绣(武氏绣法)——染印锁边绣
锁边绣是一种很实用的刺绣针法,它兼具锁边和装饰的功能。晋绣(武氏绣法)——染印锁边绣是将布料自然染印与轮廓锁边绣相结合的刺绣再创作,所呈现的作品也是独一无二的。 武俊敏,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刺绣艺术家,唐人绣坊掌门人、武氏家族第四代绣艺传承人、山西省工艺美术大师,其绣法被收录到《百工录:中国工艺美术的非遗传承与创新》教学智库。
- 03
- 2021-11
-
非遗公开课之古法手斫古琴技艺
斫琴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里面掺杂着斫琴师本身对生活,对琴文化,对声音的理解不同,最后造成了对声音要求的不同。一张好琴的艺术价值体现在琴本身的音色、造型、漆面,各部位之间的比例关系等等。一张好琴会在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阶段,音色会有很大的变化,比如说具有代表的唐琴“九霄环佩”伏羲式,为唐代雷威斫制,距今一千余年的洗礼,到今日依然音色奇好。这就是一个斫琴师赋予一块朽木新的生命。 张浩,古法手斫古琴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斫琴师。为了更好地传承古琴文化,他创办了斫音琴社,并经常到市内各校区进行古琴义务教学
- 03
- 2021-11
-
非遗公开课之剪纸——十二生肖(猪、羊)
肖像剪纸是用剪纸艺术来刻画人物。要求剪纸艺人具有较高的审美观和洞察力,把握剪、刻技术的娴熟技巧和分寸尺度,丰富的生活历练和细腻的情感世界以及广泛的兴趣爱好。 王振华,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山西省民间剪纸艺术家协会副会长,太原市民间工艺美术大师。
- 03
- 2021-11
-
非遗公开课之戏剧头盔制作技艺——点翠
戏剧头盔是戏剧人物在舞台上展示各朝各代、各种人物形象的标志。制作头盔全部是纯手工,原料、工序繁多,包括麻纸面糊、晒干、画图、裁剪、骨胶铁沙、组成形状、上粉、上油漆、贴银箔、点翠、上绒球和空心珠。 梁翠云,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山西省晋剧院戏剧头盔设计制作师。
- 03
- 2021-11
-
非遗公开课之张氏彩泥塑——玫瑰花
彩泥是一种烧烤黏土,有良好的可塑性,延展性,柔韧性,是制作泥塑作品的重要原料之一。 张艳云,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山西省民间工艺美术家协会理事,二十多年来在运用泥塑手法制作传统大小泥塑的同时,以民俗文化为内涵,开发了多个能更好融入生活的泥塑摆件、挂件和其它材质结合的系列作品。
- 03
- 2021-11
-
非遗公开课之太原传统剪纸——五角团花
国家级非遗太原传统剪纸历史悠久,种类丰富,有装饰类、俗信类、时效类等千余种,剪法上不论折剪、掏剪还是刀刻,制作上不论是套色、染色、衬色等,都具有其独特的手法和艺术创作风格。 王银凤,太原传统剪纸代表性传承人,太原市晋阳工匠,国家一级工艺美术师。 从六七岁起,王银凤便跟随母亲、奶奶学习剪纸技艺,从小对剪纸、刺绣这些手工艺很感兴趣。此后40年间,她一直专注于制作和传承太原剪纸。
- 03
- 2021-11
-
非遗公开课| 壶聚福锔瓷—包圈
锔瓷在民间被称作“锢炉匠”,就是把破碎的瓷器拼好,用金刚钻钻孔再用锔钉嵌住抓牢,使其恢复原样,加上锻制成的花钉和嵌补、嵌口、包口,包边、包嘴、镶包、嵌饰、做件等使得瓷器锦上添花,增添了文化艺术魅力。 郭智军,壶聚福锔瓷代表性传承人,师从东北锔瓷匠人王振海,能够熟练掌握锔钉、锻制等工艺。
- 03
- 2021-11
-
非遗公开课之 壶聚福锔瓷—包圈
锔瓷在民间被称作“锢炉匠”,就是把破碎的瓷器拼好,用金刚钻钻孔再用锔钉嵌住抓牢,使其恢复原样,加上锻制成的花钉和嵌补、嵌口、包口,包边、包嘴、镶包、嵌饰、做件等使得瓷器锦上添花,增添了文化艺术魅力。 郭智军,壶聚福锔瓷代表性传承人,师从东北锔瓷匠人王振海,能够熟练掌握锔钉、锻制等工艺。
- 03
- 202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