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资讯
CULTURAL TOURISM INFORMATION
首页 > 文旅资讯 > 精彩资讯 > 详情页

太原市文旅事业发展中心邀您来看“舞榭歌台”古戏台摄影展

发布时间:2021-02-11 00:00:00 浏览次数:2955 文章来源:太原市文旅事业发展中心(市文化馆)












       
       

       

 游山西、读历史、看戏台、悟人生。

作为“中国戏曲摇篮”的山西,保存有全国80%的古戏台,从威严肃穆的大内宫殿,到繁华嘈杂的街市里巷,再到一些与世隔绝的偏远山村都可见到它的踪影。这些古戏台是上天赐予山西人的宝贵财富,是见证乡村历史、百姓生活的“活化石”。        
春节期间,由山西省文化旅游厅、太原市文化和旅游局主办,太原市文化旅游事业发展中心(市文化馆)承办的“舞榭歌台”古戏台摄影展,将为您呈现金、元、明、清时代遗存于我省的部分古戏台,让您从中领略中华文化的发展史。        
展览地点:太原市文化旅游事业发展中心(市文化馆)一楼展厅        
展览时间:2021211日——311        




       
       

     
       
       
独领风骚、幸存孤品        
——金代        

我国现存最早的戏台是金代戏台,位于我省高平市王报村的二郎庙内。它历经830多年的风雨侵蚀,独领风骚,成为名冠华夏的戏曲文物孤品。这座戏台建于村北高垣上的二郎庙南端,戏台坐南朝北,坐落在1米多高的须弥台基上,平面呈方形,歇山式屋顶,顶内无梁枋,全用斗拱支撑屋面。在台基刻有“金大定二十三年(1183)岁次癸卯秋十有三日,石匠赵显、赵志刊”题记。

 


       

       

       
       
       
古朴稳重、雄浑壮观        
——元代        


元初始,山西逐渐发展为全国戏曲艺术的中,,从现存元代戏台可见昔日之辉煌。目前全国仅存的10座元代戏台均分布在山西。


宋金时期的戏曲发展并未规范化,在表演动作上不讲究严格程式,因而戏台的尺寸自然也就未能统一,但有些特点是共通的。首先,元代戏台多数为单开间和单进,四面基本相等近似方形。三面通,即面观是元代戏台最主要的特,并且是划分建筑时代的主要特征之一。元代戏台最大的贡献在于建筑形制上摈弃了宋金时期四面观的“亭式”戏台,完成了从“四面观”到“三面观”进而“一面观”的转变。同时,狭小漏风的舞亭也被砖木结构的戏台所取代;其次,元代戏台多为四角立柱,梁架结构采用“大额枋结构”,就是在四角立柱上架四根大额枋形成巨大的“井”字型框架,以支撑整个屋顶的荷载;再次,元代戏台外形端庄稳重,雄浑壮,屋顶的凿井结构严谨,构思奇特,精致玲珑,是难得的建筑艺术精品。山西临汾魏村牛王庙戏台既是元代戏台的代表之作,也是元代戏台的经典之作。在它的台口与戏台后墙之间的两根辅柱位置上的额枋还能悬挂帏幕,将戏台分割为前台后台,这是我国戏曲艺术演变的重要佐证。        

 

       

       
           
         
         
         
 流光溢彩、匠心独运          
——明代          


明代戏台开始更加注重装饰,元代雄厚朴实、简洁有力的风格被精致华丽的风格所取代。琉璃饰顶、彩绘木架、木雕、砖雕、书法、绘画等艺术门类装饰戏台已成为时尚。


明代社会经济文化相对稳定繁荣,人们安居乐业,对文化生活的需求相应提高,作为当时的主流艺术一一戏曲,也呈现出百花争艳的态势。明代戏曲形式除北杂剧、南传奇外,一些地方小剧种也悄然形成。


戏剧形式和表现内容的变化,必然带来了与之相适应的舞台的变化。首先,明代舞台普遍开始采用三开间的形式,双幢前后串联式(前台后台相互勾连)和三幢左右并联式(戏台两侧另建耳房)也已经出现,这些增加面积的戏台都是为了满足演员人数增多的演出需求;其次,明代戏台出现周围设廊,其设计华丽,更多地突出了美化造型的作用;再次,广泛运用“山门戏台”,亦即“过路戏台”;最后,出现了专为妇女开辟的观场之所——看楼,虽然主观上是为了“男女授受不亲”,但客观上也标志着戏曲由娱神向娱人的转变,同时,戏台的剧场性开始有所体现。



         
         


           
           

 雕梁画栋、星罗棋布

——清代

清代的山西,无论是乡野村落还是繁华城镇,修建戏台之风盛行,从现存的3000多座古戏台,95%以上是清代建筑的现状中可以感受到山西戏曲昔日的辉煌。特别是清代后期“四大梆子”平分秋色,戏曲演出空前鼎盛,而且这种辉煌兴盛不衰,贯穿清代始末,延至民国。


   在全省各地,有村必有庙,有庙必有台,有台必有戏。有些大的村庄,同时建有三四座庙宇戏台,如运城市池神庙清代三连戏台。介休古城后土庙戏台,其建筑规模之大,装饰之华丽,今天来看,依然让人叹为观止。

同时,在明代就已出现,但清代才逐渐风行的二连台、连台、品字台多台并存,也成为清代戏台建筑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戏台数量增,面积增加,构成式样增加,最大限度地满足了演出的需求。清代戏台不仅在台口设置形态多,造型各异的八字,精致的雕刻将华丽的装饰艺术发挥到极致。

 



结语:山西古戏台的历史就是一部中华文化的发展史,它为戏曲艺术的演变、社会历史的进程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山西古戏台在历尽沧桑、洗尽铅华之后,如同饱经风霜的老人,虽然已尽失往日的风华,但却筋骨犹存,望着它,人们似乎又回到了那被湮没的岁月,隐约感到那古老而又深沉的曲调,还在乡野村镇上空回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