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资讯
CULTURAL TOURISM INFORMATION
首页 > 文旅资讯 > 精彩资讯 > 详情页

太原历代名人图谱|杨二酉

发布时间:2024-06-24 20:57:49 浏览次数:4851 文章来源:太原市文化馆(太原市文化旅游事业发展中心)




序言



太原,又称晋阳、并州,一座拥有近5000年文明史、2500多年建城史的历史文化古城。这里不仅是山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更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是九朝古都、龙兴之地。在漫长的历史演进过程中,伴随着太原的跌宕起伏,这里曾出现过众多先贤,或平凡,或伟大,但他们共同用开放、包容、智慧、勇敢、诚信、担当书写出古老太原的气质与品格。

为了引导群众朋友们再次领略这些历史先贤的风采和智慧,了解太原的发展脉络,挖掘太原的文化内涵,太原市文化和旅游局及太原市文化馆共同策划编写了《太原历代名人图谱》。该书选取的人物涉及太原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着力讲述了这些太原先贤如何奋力抗争、战胜自然,如何崇德尚法、开创未来,如何担当作为、成为民族脊梁的人生经历。

今天,当我们站在新的历史交汇点,为实现梦想而奋力奔跑时,再次品读这些历史先贤的重要人生经历,感悟人物所散发出的风骨和情怀,我们将从中汲取到源源不竭的智慧,将获得强大的动力。





杨二酉



杨二酉(1705年-1780年),字学山,号又屯,太原人,清朝官员,书法名家,曾任巡视台湾监察御史,著有《柏月山房记》等。

杨二酉出自富足之家,幼聪敏,性恺悌,美丰度,工书画,娴吟咏,长于古文辞章。28岁时考中举人,30岁时晋升为翰林院编修。

乾隆元年(1736年),31岁的杨二酉向新登基的乾隆帝呈送《祈谷赋》,其隽秀的字体、锦绣的文章引起了乾隆帝的特别注意。乾隆认为此子颇有才华,遂下诏,命杨二酉兼作《明史钞》和《文献通考纪要》纂修官,并恩赐其一部《日讲春秋》,以示褒奖。由此,杨二酉在众多翰林院学士中脱颖而出。

乾隆四年(1739),杨二酉以“巡视台湾监察御史兼理学政”之职赴任台湾。任期内,他谨记乾隆“台湾地方紧要,当以镇静为主”的训喻,在岛上开展了一系列有利于当地稳定发展的举措。台湾镇总兵章隆,倚仗自己正二品之官衔,常常恣意妄为、目无法纪,不仅百姓惧之,地方官吏也奈何不得。杨二酉几度劝阻无效,遂起草弹劾奏折。两月之后,章隆被免,押至京师。清朝初年,台湾是下辖于福建的一个府,由于交通不便,岛上经济、教育相对落后。杨二酉体恤民情,积极改革户籍制度,奏请增加学子入学、考试名额,创办海东书院并亲自授课,最终民怨得到疏解,百姓好学蔚然成风。为减轻百姓负担,杨二酉奏免了台湾欠缴税银3340两,田赋5万余石。为维护台湾治安,他抚慰蕃黎,实行保甲,严缉游匪,约束兵丁。他的善政得到了岛内百姓的赞誉,大家感念他的功德,为其立碑,称其为“杨夫子”,今天在台南市大南门碑林犹可见此碑,上刻《学宪杨公兴行海东书院碑记》。

乾隆六年(1741年),杨二酉任职期满回到京都,得到了乾隆的特别嘉奖,累迁至兵科掌印给事中,依旧从事谏言、监察之工作。身为谏官,杨二酉细心观察朝野政局,发现问题及时上疏,但他的耿介刚直也引来奸臣的打击报复。乾隆十二年(1747年),他以“诖误”之责被免职。

心灰意冷的杨二酉还乡后,开始专注于对晋祠古迹的修复。他先后参与了移建文昌阁、扩建文昌宫、重修七贤祠、重修柏月山房等工程,并为之写记立碑,其中《柏月山房记》砖刻和《同乐亭记》石刻字、文,堪称“文物精品”。杨二酉本人极善书法,为晋祠所题楹联、匾额甚多,其中水镜台的匾额成为晋祠三大名匾之一。

杨二酉任监察御史18年,为官清正,不畏豪强,有“倔强人似铁”之誉赞。回归故里后,致力于家乡的文化建设,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杨二酉病逝于晋祠故宅,终年75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