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历代名人图谱|傅山
发布时间:2024-06-24 20:50:16 浏览次数:4904 文章来源:太原市文化馆(太原市文化旅游事业发展中心)
太原,又称晋阳、并州,一座拥有近5000年文明史、2500多年建城史的历史文化古城。这里不仅是山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更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是九朝古都、龙兴之地。在漫长的历史演进过程中,伴随着太原的跌宕起伏,这里曾出现过众多先贤,或平凡,或伟大,但他们共同用开放、包容、智慧、勇敢、诚信、担当书写出古老太原的气质与品格。
为了引导群众朋友们再次领略这些历史先贤的风采和智慧,了解太原的发展脉络,挖掘太原的文化内涵,太原市文化和旅游局及太原市文化馆共同策划编写了《太原历代名人图谱》。该书选取的人物涉及太原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着力讲述了这些太原先贤如何奋力抗争、战胜自然,如何崇德尚法、开创未来,如何担当作为、成为民族脊梁的人生经历。
今天,当我们站在新的历史交汇点,为实现梦想而奋力奔跑时,再次品读这些历史先贤的重要人生经历,感悟人物所散发出的风骨和情怀,我们将从中汲取到源源不竭的智慧,将获得强大的动力。
傅山(1607年-1684年),初名鼎臣,后改名山,字青竹,后改字青主、石道人等。入清后出家为道士,名真山,号朱衣道人。太原阳曲人,明末清初思想家、书画家、医学家、诗人等,著有《霜红龛集》《荀子评注》《傅青主女科》等。
傅山出自世代官宦家庭,自幼聪颖,强闻博记,读书数遍,即能背诵。15岁时应童子试,补博士弟子员;20岁时应试成为贡生;30岁时进入山西最高学府三立书院学习,成为山西提学佥事袁继咸的得意门生。
受袁继咸的教育和影响,傅山书读百家,融会贯通,尤重民族气节的养成。崇祯九年(1636年),恩师袁继咸因得罪当朝首辅温体仁而受到诬陷,被押送京师问罪。傅山联合薛宗周一起发动诸生百余人赴京为袁氏伏阙讼冤,经过半年多的艰苦努力,袁继咸的冤情得以昭雪,傅山等人也因勇挫阉宦权奸而声震朝野。
1644年,清军入关,攻占北京。傅山不愿剃发做清朝臣民,避居寿阳五峰出家为道,为示对亡明的怀念,特着朱色衣袍,自号朱衣道人。此间,他与至交阎尔梅、顾炎武、李天生、戴廷栻等人积极谋划参与反清斗争。顺治十一年(1654年),他受河南宋谦起义案的牵连,被捕入狱,他抱着必死的决心受尽酷刑,后经门人相救,才幸免于难。出狱后,傅山继续从事秘密反清活动十余年。
康熙十七年(1678年),清廷下诏开博学鸿词科,时年71岁的傅山被荐应试,地方官逼其进京,他称病不从,官吏竟然命人抬其床而行。至京,清廷免试,特封“中书舍人”,他既不谢恩,也不肯接受。返回太原后,地方官奉命悬挂“凤阁蒲轮”四字匾额,傅山果断谢绝。
傅山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人物。在思想学术方面,他博览经、史、子、集,研读佛经、道经,精通音韵,擅长金石学,被称为“学海”;在医学方面,他精通医经脉理,尤其擅长诊治妇科及内外诸科,时人称之为“医圣”。同时他医德极重,治病从不以名家自居,贫富一视同仁,甚至优先穷人;在艺术方面,草楷篆隶,他无不精工,绘画古雅入神。他主张“作字先做人,人奇字自古”,并提出“四宁四毋”理论,这些主张对整个艺术范畴都有着普遍意义和深远影响。傅山的学术论著甚多,留存至今的有《荀子评注》《淮南子评注》《霜红龛集》《傅青主女科》等众多书稿以及书、画手迹。
傅山青年时妻子早亡,这成为他一生的痛。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爱子傅眉又先其离开人世,傅山遭受致命打击。这一年,博学多才却又命运多舛的傅山走完了传奇的一生,终年77岁。后人评价他“字不如诗,诗不如画,画不如医,医不如学,学不如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