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旅游景区民间故事专辑——晋祠篇
发布时间:2021-12-25 06:24:00 浏览次数:16227 文章来源:太原市文化馆
导 语
晋祠简介
难老泉的传说
水母娘娘像 和太生摄
金人台铁人的故事
太原晋祠,过智伯渠上的会仙桥,便是一座方形的砖台,四周砌有围栏,台上四角各立着一个威武刚强的铁人,这就是有名的晋祠金人台。为何叫金人台呢?因为铁是五金之属,所以称之。
说起金人台金人的职守,那就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了。有的说是为神仙守护财库的,有的说是镇邪压魔的......那铁人究竟是谁铸造的呢?
相传,古代太原府有个远近出名的张元吉,家里头金银财宝满瓮,丫鬟奴婢成群,是个富得冒油的大户人家。有一年,也不知是咋闹的?家里头接二连三地丢东西,不是内夫人的金银一夜丢个精光,就是藏在夹墙里的银子悄悄地没了。为这事,张元吉连连向衙门报案,结果,闹来闹去,到底也没闹出来是谁偷的,把张元吉急得头发都快白了。
有一天夜里,张元吉和内夫人做了一个相同的梦,不知从哪儿流来一股大水,把他夫妻二人身上穿的衣服冲了个精光,二人赤条条地成了白条子鸡。第二天天不亮,张元吉就连忙打听是甚兆头,有人告诉他,帽儿巷有个卜卦老头,算得极准。张元吉听了,立马派人去请。
卜卦老头被请来后,张元吉忙把梦里的情况说了一遍,请求老头解梦。卜卦老头也不推辞,当时“艮山”“坎水”地掐着指头叨叨地念了一气,然后一本正经地说:“水者,汾、晋二水也,汾水乃客水,唯晋祠的晋水是主水。水冲衣服变白鸡,主你的万象是水冲万贯家财,就像衣服一样,你将变得身无分文!”张元吉一听吓得大惊失色,着急地说:“敢问老仙人,可有甚办法保住我的钱财?”算卦老头听了,摸了摸胡子,说出一番话:“中岳嵩山,有一位高手匠人,曾给中岳庙铸造铁人,守护财库。晋祠庙内,也有赵和出资所造的铁人,用来镇水!他铸造了三个铁人用来镇三面水,张员外你何不也出资铸一铁人,立于晋祠庙内,铁人是镇水、镇宅、守财之神,既能为自家守护财库,又能为四方镇水除患,这事岂不两全其美?”
张元吉一听,大喜过望,觉得确实是个好办法,马上派人重金聘请中岳嵩山那位高手匠人。
在化铁铸造那一天,张元吉把全家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都拉到化铁炉前,烧香礼拜,以示虔诚。那些老婆婆、妇女、丫鬟们,为了表示敬意,纷纷把头上、手上、耳朵和脖子上的耳环、手镯、戒指、金锁、银钗之类的东西,一样接一样地扔进了化铁炉里。那些金子银子也就跟铁水熔化在一起。结果,铸造出来的这个铁人既明亮,又光滑,从不生锈,大概是金子银子跟铁熔化在一起的缘故吧。
从此以后,这个铁人就站在了晋祠金人台的西南角,但这个铁人是外来户。而其他三个铁人是本地匠人铸造,老乡观念特别强,相处得情投意合。平时他们三个也总是抱成一团,无话不说,遇到事情,也总能想到一块。时间一长,他们就萌生一个念头:既然身为镇水金人,怎么能只防家乡的水患,不顾四方的父老呢?特别是庙里的僧人对他们很刻薄,从不把他们当个人敬。
三个铁人经过仔细商量,决定出走。可到哪去呢?对,过黄河到京城去,于是在一个刮风下雨的漆黑夜晚,他们相伴向南跑了。跑呀,跑呀,一步都没停,他们一连跑了好几个白天黑夜,终于到了黄河边。三个铁人探头往河中一看,只见巨浪滔天,黄水翻腾,河面上罩着一层厚厚的水汽,迷迷蒙蒙的啥也看不清,唯一能看清的是河面上的一道草桥,忽忽悠悠地从岸这边跨到岸那边。铁人们看到这景象,一个一个都惊呆了,在晋祠呆了几百年,还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气势呢!咋办呢?是过还是不过呢?过吧,这桥能经住他们吗?不过吧,让人追上那又咋办呢?再说,已经跑出来了,再回去也不大好吧?
正当铁人们左右为难的时候,对面桥上走来一个花白胡须的老头。铁人急忙上前问道:“老前辈,我们想过桥,到河对岸去,不知这桥可经得住我们?”老头看了看三个人说:“你们又不是晋祠的铁汉,还怕经不住?”哪知道,这一句点破了三个铁人的真相,于是,他们立刻僵在黄河边上,再也不能动弹了。
晋祠铁人像 和太生摄
原来,那老头便是黄河的水神,他知道这是晋祠的三个镇水铁人跑出来了,故此把他们点化在黄河边上,好让他们永远在这里坐镇黄河水。
再说晋祠庙里,自那三个铁人逃跑后,庙里的老僧为了防止西南角的这个铁人也逃跑,便专门派一个小和尚白天黑夜地看守着。西南角的这个铁人,本来是很忠于职守的,可是自打几位兄弟一跑,他连个做伴的都没有,每天冷冷清清的,日子久了实在憋闷。再说那些和尚们自那三个铁人出走后,对他也更加刻薄了。所以,西南角这个铁人也产生了逃跑的念头。一天夜里,天上阴云密布,漆黑一片,和尚们都在做晚祷,这个铁人开始起步了。小和尚一见,吓得急忙报告了庙里的老和尚,老和尚又召集僧众都来捉铁人。这个铁人左冲右突,怎奈寡不敌众,最后还是被捉住了。老和尚气急败坏,举起钢斧,朝铁人的右脚背上连砍三斧,又命人用铁链子把铁人锁了个结结实实,这才恨恨地说:“看你再给我跑!”铁人无奈,只好形单影只地永远站在那里。
后来,人们发现剩下的这个铁人也确实是太孤单了,于是便又铸了三个铁人立在那里,这就是其他三个铁人为啥与西南角的铁人不一样的原因。经过这次变故,西南角的那个铁人,心如死灰,僵立在那里,干什么都没有心思了,哪里还顾得上防患镇水。后来,和尚们虽然取下了铁人身上的铁链子,可是他脚面上的那三道斧痕,至今还清清楚楚。人们说,庙里的和尚做得太损了,把四个活生生的铁人赶的赶,伤的伤,怎么还能指望他们防护一方的水患呢?据说,在一次大水后,人们来到金人台,总要摸一摸这个铁人脚面上的斧伤,看看他平复了没有。这个铁人在晋祠的风风雨雨中,站立了八百多年,铮明瓦亮,毫不挂锈。(文/张纪仲)
对越坊的由来
/张纪仲
金人台正对面的对越坊,是一座造型别致、结构壮丽的牌坊。这座牌坊是谁建的呢?
据说,明代有个大书法家叫高应元。他写的字,力透纸背,骨骼雄奇,尤以楷书驰誉海内。有一回,高应元正在家里专心给人写字,忽然仆人慌慌张张地闯进来说:“老夫人的病又犯了。”这高应元是个孝子,听说老母犯病,便急忙扔下笔前去看望。这次,老母的偏头痛发作得比以往都厉害,直疼得老太太坐也不是卧也不是。见此情景,高应元急忙让人四出请医、抓药,他自己则日夜守在床前,精心侍奉。可是,附近几十里之内的大小郎中都请遍了,各种药也不知服用了多少,老母就是不见好转,急得高应元不知如何是好。正在这时,有人给他出了个主意,到晋祠庙吕仙阁祖师像前去求签,只要心诚,也许能得到神明的指点。
高应元听从了这一劝告,便沐浴斋戒,专程来到吕仙阁求签。他恭敬地祷告一番后,便拿起香案上的签筒左三摇,右三摇,下三晃,上三晃,一只签便从筒中跳出,拾起一看,上面写着四个字“添砖加瓦”。高应元略一沉思,立刻明白了,这分明是让他在祠内建点什么。他不敢怠慢,马上在祠里转了起来,晋祠内殿堂楼阁、亭台廊榭、塔路桥碑,应有尽有。缺什么呢,想来想去,嗨,不就是缺少一座应有的牌坊吗!于是,他决定修建一座牌坊,以此为母亲消除灾难。
对越坊 和太生 / 摄
经过一番察看后,高应元决定将牌坊建造在圣母殿的前面、金人台的后面。不多久,牌坊就破土动工了。结果,在开工的第二天,他母亲的病还真的好了。高应元一想,神明既然这么大恩大德,那咱也别小手小脚了,你对咱好一分,咱越敬你十分,干脆!把造了半截子的小牌坊拆掉,重建一座大牌坊。
没过多久,一座高耸华美的大牌坊就落成了。在完工那一天,高应元兴致勃勃地拿出他的看家本领,大笔一挥,为新建成的牌坊题写“对越”二字。这两个字写得气势磅礴,光彩照人。这块金字大匾往牌坊上一挂,嗨!不仅使牌坊越发壮美,而且也为周围的景物增添了色彩,因此,博得了人们的一致称赞。后人把它列为晋祠三名匾之一。
那么,这“对越”两字作何解释呢?据古书载,“对”是报答的意思,“越”是宣扬的意思。“对越”两个字合起来,就是“报答宣扬神明恩德”的意思。
晋祠庙里,有一条横贯东西的河流。它垒石夹岸,碧水涟涟,终年不冻,莎草常青,像一条翠绿的衣带,把全祠的许多景物连在一起。来晋祠游玩的人,多喜欢倚着岩边的石栏,观赏水中的天光、云影、游鱼、浮萍……
传说,这条河渠是春秋末年晋国的智伯瑶所开,所以就起名为智伯渠。
这智伯瑶本姓荀,因为他先祖的封地在智,所以就叫了智氏。到他继承父亲的职位后,东讨齐国,南伐郑国,声望大增,使得智氏成为晋国六卿中最有势力的一家。
当时晋国的国王是晋出公。这是个没有多大本事的主儿。眼看着智伯伙同赵、韩、魏三家把范氏、中行氏的土地瓜分,他吱也不敢吱一声,直到觉得再不想法对付智伯等四卿,自己的江山就难保了,这才急急忙忙向齐国和鲁国借来兵马去讨伐,结果倒让智、赵、韩、魏合伙把他打败了。失败后,晋出公向齐国逃去,可走到半路上就死了。这下倒好,智伯干脆扶了个傀儡上台,大权都落到了其手里。
智伯当政后,变得更加骄横,对于先前的同伙——赵襄子、韩康子、魏桓子,颐指气使,任意戏弄。有一次,韩康子、魏桓子在兰台请他喝酒,他在席间有意取笑韩康子,弄得人家下不来台。还有一次,智伯领着大伙去讨伐郑国,临行前吃酒,因为一句话,智伯便拿酒罐子砸向赵襄子,还逼着人家的父亲赵简子废掉赵襄子子孙嗣位,气得赵襄子浑身发抖。
伐郑回来后,智伯的野心更大了。凭着权势,他先向韩康子要地盘,韩康子本不想给,但是为了免除战祸,只好白白送给他一个万户之邑。接着,智伯又向魏桓子要地盘,魏桓子也惹不起他,只好同样送他一个万户之邑。一连白白得到两个万户之邑后,智伯利令智昏,紧接着又向赵襄子要地盘了。不料想,赵襄子不但不给地盘,还扬言要报以前的酒罐之仇。这一下子,智伯可恼透了,马上传下命令,要韩康子、魏桓子三天内和他一起去讨伐赵襄子。韩、魏不敢不听,只好加入讨伐队伍。到了第三天,智、韩、魏三家的联军便一齐来到晋阳城下,把赵襄子团团困在晋阳城中。
晋阳城就是老太原城。当初建这座城池时,管事的是有名的建筑家董安于。此人不仅善于筑城,而且很有远见。为了预防以后的战争,他在筑城墙时,特意在墙里夹了好多可做箭杆用的蒿草,城上的铜柱还能做兵器。再加上险要的地形,厚实的城墙,晋阳城真可谓固若金汤了。赵襄子凭着晋阳城这些有利条件,便带领军民坚守起来。
再说智伯和韩、魏两家一起围住晋阳城后,便指挥军兵们不分白天黑夜地攻打。可是,只要围城的军兵一靠上城墙,便被上边的强弩滚木打退,三家军队围攻了整整三个多月,也没把城攻下。
这下把智伯可愁坏了,急得他骑上马围着晋阳城团团乱转。有一次,他巡营走到离城十里的悬瓮山脚下,只见滔滔的晋水滚滚向东流去,此处离晋阳城不远,而且地势也高,再一看远处绕城而过的汾水,一个用水灌城的想法便在智伯脑中形成了。于是,他马上回到营中,找来了韩、魏两家商议,即刻派出军士筑坝拦截东流之水,另开一渠将水引向晋阳城。
过了不久,拦截汾河的大坝垒起来了,导引晋水的渠道也挖好了。智伯一声令下,滚滚的汾水汇合着滔滔的晋水,经过新挖成的渠道,直冲晋阳城下。不到半天工夫,晋阳城周围的田地被淹没了,村庄也被淹没了,到处是浊浪滚滚的洪水。晋阳城要是没有那高大厚实的城墙,也早叫洪水给淹没了。看到这般情景,智伯高兴得忘乎所以,不禁对跟随他察看水势的韩康子和魏桓子说:“你们看见了吧,这大水是可以亡人亡国的。照这样,你们的安邑、平阳也难保啊!”这安邑是魏国的都城,平阳是韩国的都城呀,韩康子和魏桓子一听,心里想:“这不明明是告诉我们,灭了赵国,就该轮到我们两国了吗?你智伯的野心也太大了!”想归想,可谁也不敢当面把这层纸捅破。
再说晋阳城里的赵襄子,他靠着坚固的城池和军民的努力,已经坚守了三个多月,眼看粮食、兵器一天天紧张起来,多数人已经在忍饥挨饿了。眼下大水又围住城池,城里潮湿得无法居住,许多军民都闹起了病,而城外的大水仍在看涨,眼看离城墙顶只有几尺了,照这样下去,用不了几天,定会淹没全城……赵襄子站在城
头上,思前想后,不禁高声叹道:“难道我赵家真的要完了吗!”
“哪里,哪里!”赵襄子的谋臣张孟谈接过话茬,向赵襄子说道:“且莫焦急,我有一计可扭乾坤……”说着,便如此这般地说了一遍,把赵襄子高兴得连忙跪倒在地,向张孟谈拜谢道:“赵家安危,全城生死,皆系于先生您!”
当晚夜半时分,赵襄子依计准备好木盆、绳子,把张孟谈吊到城外水中。张孟谈坐在木盆中,凭着两手直向韩、魏营地划去。待见到韩康子和魏桓子后,他凭着三寸不烂之舌,向韩、魏讲清唇亡齿寒的道理,请求他们反戈一击。韩康子和魏桓子早就看透了智伯的野心,因此三人一拍即合,便相约于第二天半夜水灌智营,共擒智伯。说完他俩便分头行动起来,张孟谈也急忙赶回去报信。
第二天晚上,智伯因为大胜在望多喝了几杯酒,正睡得迷迷糊糊,猛然听见人声喧哗,急忙爬下床一看,啊呀,大水已进了他的中军宝帐,兵马早已溃不成军。眼看大势已去,他慌忙拉过战马向西逃去。不料刚刚跑到悬瓮山前,三支人马把他团团围住,定睛一看,正是赵襄子、韩康子和魏桓子。他只好左冲右突,企图夺条生路,怎奈寡不敌众,最后还是让赵、韩、魏三家给活捉了。
赵襄子捉住智伯后,指着智伯的鼻子,大骂他挟权弄国、贪得无厌,为了一己私利,竟然引水灌城……到了这会儿,智伯也无话可说,只好任人辱骂,最后落个身首异处的下场。
骄横自私的智伯死去了,但是他为水灌晋阳而修的这条渠道却终年流水不断,两岸的老百姓便利用这条渠水,浇灌稻田,发展农业,终于使这一带成了盛产稻米的北国江南。从这个意义上讲,智伯也算为当地办了一件好事,因此当地人就把这条渠叫作智伯渠。
后来,一些人因为智伯当初修渠灌晋阳时,淹了那么多村庄,害死了那么多老百姓,就把这条渠改名为海清北河。但当地的老百姓,还是叫它智伯渠,到修献殿的时候,还专门请画家把智伯渠的故事,编成连环画,画到献殿的枋额上去呢。
众神争位闹晋祠
/刘俊英 张德一
晋祠原本是供奉西周晋国第一代诸侯唐叔虞的专祠,后来又增祀了叔虞之母邑姜和水母娘娘,于是变得热闹起来。各路神仙都看中了这块风水宝地,纷纷找借口在晋祠争地盘、争香火。先后入住晋祠的有:佛家的释迦牟尼、观世音菩萨,道家的三清老爷、文昌帝君、东岳大帝,天上的玉皇大帝,以及财神、药王、龙王、苗裔神、关公、鲁班、吕洞宾等,把晋祠庙挤得满满的。神仙们表面上清静高雅,其实也有世俗的偏见,这么多神仙住在一起难免磕磕碰碰,今天他说你地盘占多了,明天你又嫌香客给他偏挂了红。时间一长,众神心里都有了芥蒂,嚼舌头、拌嘴,甚至动粗动武,把个清清静静的晋祠闹腾得成了个最不歇心的地方。
晋祠公园大门 和太生/摄
@ 晋祠的各路神仙一听玉皇大帝下旨,齐声答应愿听土地爷安排。土地爷听取了圣母、唐叔虞、水母的意见,又请示了玉帝,于是重新丈量尺寸,安排各路神仙位置,并给自己在周柏北侧划了一小片地方。从此以后,晋祠诸神相安无事,不再吵闹。后来有人在土地爷庙前贴过一副“唐叔虞边东道主,晋水源头总管神”的对联。
/张纪仲
晋祠钟楼内悬挂一口两米多高,外径一米有余的大钟,重有九千九百九十斤,所以这钟又叫九九钟。这么大的钟是怎样挂到那么高的钟楼上的呢?相传铸钟工匠把钟铸出来,遇到最大的难题就是钟挂不到楼上。因为那钟又大又重,钟楼离地又高,为此,工匠和晋祠的老僧苦思冥想,也请教了许多人,结果都没有好办法。眼看工期就快到了,老僧和工匠急得吃不下,睡不着,惶惶不可终日。
有一天,天气非常冷,天黑的时候,有一个说是鱼日村的老人来到晋祠,要求在这里借一宿。祠内的老僧见老人年高寿长,慈眉善目,便留下了他。老僧给老人安排了房间,打来了热水,又陪着他说了几句话。正在这时,那铸钟的工匠也赶来请教老人:“您老人家经历多,见识广,请问您老可有拖运和悬挂大钟的办法?”老人听了,边比画边说:“土都一点点堆到脖子上了,还能有何办法?”说着,便是一阵哈哈大笑。那铸钟的工匠也只是抱着三分的希望,七分的没准来问的。一听老人说没办法,也就罢了。第二天清晨,人们都起床了,唯有昨晚住宿的老人一直没露面。老僧来到老人的房前,只见门口泼了许多的水,早已冻成了冰,人们走到上面,稍不注意就要滑倒摔一跤,看样子老人早就起来了。问了几句,屋内没有人应声,推开门一看,连个人影都没有,哪去了?出去遛早了吗?可是,找遍晋祠问遍人,都没有见过这么一个老汉。又去问了一下守大门的,结果是从昨儿晚关门到现在,还没有一个人出来过呢!
咦,奇怪!这时候老僧才感到这个人不一般,细细琢磨起昨天晚上的对话来。鱼日村,“鱼日”合起来不正是一个“鲁”字吗?这是鲁班师傅呀!泼在门口的冰水,这不正是让我们泼水冻成冰道来拖运大钟吗?对对对,还有……老僧想到这里,情不自禁拍脑脱口而出:“土都一点点堆到脖子上,这不正是悬挂大钟的好办法吗?”于是,他马上组织工匠们用水泼了一条冰道。工匠们果然很顺利地就把大钟运到了钟楼下;然后,又把土堆在钟楼的台子旁边,再把大钟顺着土堆成的斜坡拉到钟楼上,挂住大钟;最后再把土一挖,这样九九钟便顺利地被悬挂起来了。
善利泉的由来
/张纪仲
晋祠有一座八角攒尖顶泉亭,下面就是有名的善利泉,当地人叫它北海眼。它与鱼沼、难老泉一起,并称为晋祠三大名泉。
相传很久以前,北海眼冒的是一潭苦水,虽然泉水里也有鱼儿游来游去,可是水却不能喝。这股苦水从晋祠流出,一直流向赤桥村。这个村的人干看着一股清泉从村头流过,可是要想喝水,还得绕道挑南海眼里的水。所以呀,这个村子也就成了一个有名的穷地方。
赤桥村有个善良的放羊娃,名叫三利。三利从小没爹没娘,靠着给村里的大户人家放羊为生。每天天不亮,三利就得赶着羊儿,顺小路从北海眼边经过,然后到悬瓮山中放羊,日子过得可苦哩。有一天,三利赶着羊儿又从北海眼边经过,忽然发现泉边的沙地上躺着一条金光闪闪的小鱼,眼看就要死去了。见此情景,三利急忙将小鱼捧起,轻轻地放入水中。一会儿,小鱼儿在水中慢慢地游动起来,过了一会儿,便游到水深处不见了。
这一天晚上,小三利迷迷糊糊地梦见一条金色的小鱼从水中一游一游地来到了他的面前,点头说道:“我是晋水河神,感谢你白天的救命之恩,我想重重地报答你,有什么要求尽管对我讲,我一定满足你。”小三利听了这话想了想说:“我没有别的要求,只是想让北海眼的苦水变甜,让乡亲们都喝上甜水。”河神听罢,点点头说:“变成甜水并不难,北海眼下有一个苦水眼,只要有人把它堵上,这苦水就变甜了。只是到哪去找这个堵水的人呢?要知道,谁去堵苦水眼,他也就活不成了啊!”三利想了一想,毅然说道:“我去堵好了。”“你真是一个心地善良的好孩子!好吧,我到时候一定帮你的忙。”河神说完,便隐去了。
第二天,小三利醒来,想起昨天晚上的梦,便告别了乡亲们,毅然来到北海眼边,只见一位头发花白的老者早已在泉边等候。老者看了三利一眼,说了声:“跟我来吧!”说着老者咚的一声跳入水中。三利也毫不迟疑,跟着老者跳了进去,再也没有上来。从此以后,北海眼的苦水就变成了甜水。
不知过了多少年,有人在北海眼边又见到了三利。三利告诉人们,他现在成了北海眼的巡河水神,乡亲们如有难事,可以到泉边找他……
为了纪念这个心地善良的孩子,人们便把北海眼叫成了三利泉。 时间一长,人们把“三”成了”善”。于是,三利泉就成了善利泉。
塑师血泪
/张纪仲
古时候,在美丽的晋水南岸,有一小山村,村里有个远近闻名的细石匠,雕龙刻凤,开窟造像,无所不精。不幸的是,这石匠正当盛年,而妻子一病不起,给他留下一双儿女,伸伸腿去了。从此,石匠每日领着孩子们上山打石造像,苦度日月。两个孩子整天在山上逮鸟、采花,玩累了,就围坐在爹身边,看爹干活。石匠每干完一件活儿,孩子们就爬上那奇妙的石刻,摸呀,揣呀,叽叽喳喳像小鸟一样快乐。只有到了这时候,石匠那平时紧皱的眉头才会舒展开来。
光阴似箭,在叮叮当当的斧凿声中,银丝爬上了石匠的两鬓,男孩虎儿长成了英俊的小伙子,女孩芳儿长成了漂亮的大姑娘,最使老石匠高兴的是,这兄妹俩一个比一个心灵手巧。
谁料,天有不测风云。正当老石匠准备起屋盖房,为儿子和隔壁李大娘的闺女秀秀成亲时用,一道敕令从京城直下山村,可怜的老石匠被征调进京,要为皇上去修寝宫了。人人都知道,这寝宫就是陵墓,像老石匠这样的能工巧匠,照规矩是得殉葬的。因此,敕令一到,这一家老小就哭作一团。
正在这一家不知如何是好的时候,忽听一声“圣旨到”,县官陪着一个黄脸太监已经来到门前,父子三人急忙出门跪下接旨。那黄脸太监尖嗓门读完敕令,把一丈黄绫往石匠门上一挂,便要带人进京复命。可怜的老石匠强忍着心头的悲痛,拉过儿女,从怀里哆哆嗦嗦地掏出一双亲手琢就的玉镯,为孩子们一人戴上一只,哭着说:“孩子们,自古以来,为皇上修陵的人,从来没有生还的。这两只玉镯,留给你们做个纪念。虎儿,你比芳儿大,要好好照顾妹妹,有事,就找隔壁你大娘……”说到这儿,他又拉着两个孩子,转向已哭成泪人儿的李大娘,扑通跪倒在地言道:“李大娘,虎儿和秀女的亲事全靠你了……”李大娘哽着声说了句:“亲家你放心……”老石匠又说:“还有一事相求,从今往后,让虎儿以种田为生,千万不能让他再当石匠了……”刚讲到这儿,等在一旁的黄脸太监不耐烦地向差役们招了招手,一条铁链呼的一声便套在了老石匠脖子上,接着上来一群如狼似虎的差役,连推带搡地就把老石匠拉走了。老石匠这一走,再也没有音信。善良的李大娘把两家合成一家,疼闺女似的心疼这兄妹俩。这兄妹俩也把大娘视作亲娘一样,一家四口,和和善善的。大娘一门心思,省吃俭用,攒钱为虎儿和秀秀完婚。只有一件事令大娘放心不下,就是心灵手巧的虎儿,干完田里的活儿,总要拿起老石匠的家什,叮叮当当地雕狮子、刻龙头。老妇想到老石匠临别时的嘱托,哭着把前因后果细讲一遍,狠了狠心,当着虎儿的面,把那老石匠的家什包好,稳稳当当地锁到箱子里。那虎儿倒也通情达理,很体谅老爹和大娘的用心,再也不提打石造像的事。李大娘这才放下心来。
再说这虎儿,自从李大娘把父亲的家什收藏起来后,也不知是怀念父亲呢,还是禀性难移,抽空儿就到晋水边上,抓起一把胶泥,在手里团团,捏个人儿、狗儿、猫儿什么的,时间一长,捏甚像甚。
有一年,皇上陪着皇后到晋祠游玩,刚走到鱼沼飞梁前,不料一阵狂风骤起,偏偏把皇后的伞盖吹倒在地,君臣大惊,急忙求神问道,占卜后才知是后山的天龙寺自遭兵火后,一直未予修葺,因此天神怪罪。皇上马上拨出银两,重修天龙寺,不几天,就从天下召集各路能工巧匠,开上山去,有的翻修大殿,有的雕梁画栋,有的重塑金身,有的镌石刻字……好不热闹。寺前寺后的百姓们,有钱的捐钱,没钱的出工。李大娘家里穷,拿不出捐银,就让虎儿到寺里去当小工。
这正合虎儿的心思,因为能在一地见到这么多的名师高手,实在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因此,他拼命干活,挤出时间到各处观摩学习,遇上忙不过的,就给人家打个下手。时间一长,油粉彩画,土木铁石各种手艺,他沾手就会。匠人们有事,也乐意让他帮忙。
眼看就完工了,只剩下大雄宝殿内的一尊胁侍菩萨没有塑出,刚巧塑菩萨的老师傅又病倒了,众人无奈,只好禀过当家和尚,请虎儿帮忙。这虎儿也不推托,接过活儿干了起来,他一边塑着这个菩萨,一边想着自己心爱的秀秀,不知不觉间,把秀秀的身姿、仪态、笑容、眼神都塑了出来,看上去既端庄又美丽。众匠人都说这菩萨塑活了。
转眼到了皇家验收的日子。这一天,寺里的当家和尚领着工匠们,黄土铺路,清水洒道,从黎明直等到日上三竿,好不容易迎来皇上的使者。那一乘八抬大轿在寺前的蟠龙松前落地后,从中走出一个黄脸黄衣太监来。虎儿不看犹可,一看眼睛都要迸出血来。原来,这个来使不是别人,正是当年用铁链锁走他老爹的那个黄脸太监!他强按着心头怒火,跟在众人身后随太监一处处验收。谁知刚转到大雄殿宝殿内,那太监就盯着虎儿塑造的那尊观音胁侍菩萨再也不走了。这太监左看看,右瞅瞅,又转到背后去看看,连连说道:“妙!妙!妙!”完了问道:“这尊菩萨是谁塑的?”当家和尚答道:“回禀大人,是本地的一个青年塑匠所作。”“传来回话”。那太监一声令下,众人便把虎儿推到前头。太监堆着一脸奸笑说:“年轻有为,难得!难得!我要问你,你塑这像可有蓝本?”虎儿不冷不热地说:“绘画师无画,塑像仿真人!”“啊!那这真人儿又在哪里呢?”虎儿万万没有想到,这个人面兽心的太监竟会继续追问,一时语塞,只是“这……”了半天,回答不出一个字儿来。那太监直直地盯着虎儿,眼珠一转,对当家和尚说道:“皇上久闻此地山水形胜,男英女俊,早有意从这里选几个美女去服侍他老人家!年轻人既然不愿说,那就劳你打听清楚了回话!”说罢挥袖步出殿外,一头扎进轿子里,下山去了。
当晚,虎儿心事重重地回到家里,把今天山上的事对大娘说了一遍,一家人自觉凶多吉少,便抱头痛哭起来。末了,虎儿一咬牙,伸手拉过秀秀跪在大娘面前说:“娘,是我害了秀妹了,如今之计,我们只有远走他乡这一条路了!”李大娘沉思了一会儿说:“且慢,娘听说,皇宫里选人,都要童男童女,你俩也不小了,娘做主,今晚就给你们成亲!”说罢,马上命虎儿出门去请本家长辈、邻里。虎儿、秀秀又惊又喜,相视一笑,应了声:“我们听娘的……”虎儿高兴地从怀中掏出爹留给他的玉镯,当着大娘的面,给秀秀戴到手上。
正当虎儿开门去请人时,只听见一声怒喝:“哪里去?”七八个大汉猛地撞了进来。为首的不是别人,正是天龙山上的当家和尚。这贼秃双手合十,面对着一家惊慌失措的老少,皮笑肉不笑地说道:“阿弥陀佛,贫僧们在门外等候多时了!上命难违,多多得罪。”说罢向差役们丢了个眼色,那伙差役一拥而上,架虎儿的架虎儿,捉秀秀的捉秀秀,硬把这对恋人活活拆散开来。李大娘急红了眼,从炕上摸过一把剪刀朝那贼和尚直刺过来,芳儿也哭号着上来拼命……那贼秃见势不妙,连忙奔出门去,又招来一伙差役,七手八脚地就把这一家老小绑了起来,然后押往县衙。可怜这好端端的一家人,一夜之间家败人亡,秀秀和芳儿双双被选入宫,李大娘一头撞死在大堂之上,虎儿则被逼得半疯半傻给扔到衙门口。多亏好心的邻居相助,抬回了虎儿,掩埋了李大娘。从此以后,虎儿只身一人疯疯癫癫的,哭一阵,笑一阵,到处流浪……
也不知过了多少年,已是白发苍苍的虎儿又忽然回到了小山村,绕着他那荒芜的家园放声大哭。乡亲们闻讯,都赶来看望他。听虎儿说,自从那年两个妹妹入宫后,他也随后流浪到京城,每日绕着皇城转呀转呀,时间一长,让护卫给发现了,被捉进宫中做苦差。日子多了,当官的发现他是个能工巧匠,又把他拨到修缮房做工。每日虽然能听见后宫的轻歌曼舞,但难以见上两个妹妹一面。皇太后病重,皇上发下圣旨,要为太后选一处有龙凤出没的风水宝地建生祠禳灾。选来选去,选中了晋祠。他就是同一伙匠人来晋祠修那大殿来的。临行前,太后宫中发下一幅《太后行乐图》,要塑匠们细细观摩,务要塑出太后的“真容”来,否则拿脑袋来见。就在这幅《太后行乐图》上,他才又见到了两个妹妹那哀怨的容颜,知道她们还活在人间……讲到这儿,虎儿早已泣不成声,众人也跟着哭了起来。
虎儿到了晋祠后,每日面对着《太后行乐图》细细观摩,把太后那伪善、奸诈的性格烂熟于胸,同时也深切体会妹妹和宫女们那孤寂、愁苦、悲愤的心绪,对那个与他有不共戴天之仇的黄脸太监,更是恨之入骨。时间长了,他一闭上眼,这些活生生的善人、恶人就出现在他的眼前。他决心把这些人物塑造出来,公之于世,让后人去同情、去指斥、去评判……
转眼一年过去了,为皇太后修建的生祠大殿终于落成了,剩下的活儿就是在殿内塑像了。虎儿估摸一下,要把《太后行乐图》上的四五十个人全塑出来,至少得一年时间,可是监工的太监却下了道死命令:“要是太后寿诞之日完不成,一个也别想活着离开。”虎儿师傅和他的徒弟们计算了一下,满打满算,顶多有半年时间了。大伙都愁得不行。虎儿却胸有成竹地说:“这难不住人!你们只管塑身子,我来塑面相……”然后领着徒弟们钻到大殿中便干了起来。
一晃三个月过去了,在虎儿师傅的耐心指导下,殿内大小四十三尊塑像的身架全塑好了。当晚夜半时分,虎儿趁监工太监睡觉了,忙把徒弟们拉到一块说:“你们的活儿全完了,留下的我来做。现在趁监工不注意,你们赶快逃走吧!”徒弟们哭着说:“我们不走!要死要活,咱师徒都在一起……”虎儿说:“我老了,逃出去也没多大意思!你们年轻,千万不能再回到深宫去了。”说罢,他把徒弟们一个个推出大殿,朝西边的后山一指,回身把门一关,有意亮了所有的灯盏,噼里啪啦地干起活来。
天亮了,劳累了一夜的老塑师倚着柱子闭上了眼睛。忽然,随着一阵凶神恶煞的嚎叫,一阵雨点似的鞭子抽到他的身上。那监工太监一边打,一边骂:“私放工匠,到时交不了工,看我不剥了你的皮。”老塑师不卑不亢地说:“放心吧,到时候请找我验工!”那太监惊喜参半,忙说:“那就委屈你了……”讲到这儿,一声尖叫:“来人!”顿时冲进几个禁卫军,哗啦一声,把一条铁链锁在老塑师的脚脖子上。老塑师被人日夜监视起来。
此后,老塑师拖着沉重的铁链,满怀新仇旧恨,在殿内和泥、塑像、彩画,把自己的爱和恨都化到眼前的泥胎上。他先把亲爱的恋人和妹妹的身段、容貌塑制出来,从她俩的眉宇和嘴角边可以看出她们内心的苦痛和悲愤。接着,他比照着两个亲人,又塑造了三十八个不同年龄、不同性格的宫女形象。接下来,他便爬上高高的神龛,抓住皇太后面相的特点,通过眉眼和鼻梁,刻画出这个贵妇的骄横和伪善。他正要伸刀去为这尊塑像开眼时,突觉眼前一黑,便从那神龛上重重地摔下来……
朦胧间,只见一位须发斑白的老人领着两个姑娘来到他跟前,托起他脚上那条沉重的铁链,抚着他那遍体的伤痕,一边哭一边叫着他的名字。仔细一看,这不正是老爹爹和两个妹妹吗?忙问:“你们咋到了一块儿?”老爹爹泪流满面地说:“这天杀的皇家,害得我两家好苦!皇陵完工后,我们三千工匠全都让坑杀了。你的两个妹妹不堪受辱,也让太后用药酒毒死了。我们三个人都葬在皇陵墙外,因此得以相见……”不等老爹爹说完,两个妹妹抢着说:“虎儿哥,我们找你是商量报仇的。后天就是太后的寿辰,你只要在为她开眼前,把这两只玉镯套到太后像的手上,她就会无疾而死。”虎儿说:“还有那两个太监呢!”老爹爹说:“到验工那天,你把他们推到那两个半截身子上就行了……”说罢,两个妹妹从手上退下玉镯往他怀里一塞,三人就飘飘而去……老塑师醒来,将信将疑,摸摸怀中,果然有两只玉镯。他对着老爹爹和妹妹们的去向,连连磕了几个头,便满怀信心地行动起来。
到了第二天,从京城赶来的黄脸太监在监工太监和地方官员的陪同下,来到大殿内验工,只见那尊塑像威仪翩翩,和太后毫无两样,恍惚间以为又回到宫中,急忙跪下磕起头来,他们穿行于两旁的宫女群像时,竟以为又回到了宫中,便情不自禁地呼唤起宫女的名字来。他们越看越高兴,心里开始盘算太后的赏赐,谁知由此往南转悠到西南角时,却见两个太监打扮的半截泥胎立在那里,连个脑袋也没有,便气急败坏地厉声喝问:“这两尊为何不塑头颅?”老塑师说:“这两尊是为二位公公留下的,不见真容,怎么塑出?”两个太监心中一喜:“我们不是来了吗?”老塑师忙说:“来了就好,请二位站到像后比画一下,马上就塑出!”两个太监美滋滋地走到泥胎背后,老塑师随即赶到,用力将他们朝泥胎上推去,说时迟那时快,两人的脑袋不偏不倚,都从肩膀上跑到泥胎上去了,剩下那两个半截肉身子一个接一个朝后倒去,惊得大小官员个个吓破了胆子,纷纷逃命。混乱中,老塑师挣断锁链,直朝悬瓮山奔去,一晃就不见人影了。
为了庆祝太后的寿辰,大小官员也顾不上化成泥胎的俩太监和远走高飞的老塑师,急忙请人书写牌匾,张挂旌旗,摆设香案……
谁知庆祝寿辰的钟声刚过,那圣母大殿新匾额的盖布刚被揭开,一阵急促的马蹄声由远及近,裹着一队素衣令使飞奔而来。打开圣旨一读,大小官员一个个愣了神。两天前,太后已经仙逝了。没别的办法,只好把喜事换成丧事来办,忙了一个乱糟糟。太后死后,人们议论纷纷,有的说晋祠是古贤后邑姜的封地,现在的太后要霸占它怎么行?一传十,十传百,越传越离奇。最后,人们就把那座大殿内的神像当成了邑姜。
宋塑侍女像 和太生/摄
每到庙会期间,老人们总要领着年轻人到圣母大殿,给晚辈讲老塑师的血泪,还指着殿北那两个年龄较长、脸上露着深深沉思和怨恨的宫女说,这就是老塑师和着血泪,精心塑出的妹妹芳儿和秀秀……
塑师父子的悲惨遭遇深深地伤了晋祠周围百姓的心,所以当地百姓祖祖辈辈都以种田种菜为生,很少有让孩子学匠艺的。一直到现在,无论晋祠庙还是天龙山的修缮工作,都是请外地的匠人来做。
在晋祠朝阳洞左边,有一个很有名气的石洞,这就是傅山(字青主)先生隐居的云陶洞。云陶洞也叫朝阳一别洞,听老人们说是古代晋祠附近百姓躲避兵乱的地方。这里原来又深又大,能住好多人,后来因为年久失修,洞中土石坠落,逐渐堵塞,到明代末年,就只有三四丈深了。也不知什么时候,人们在洞里侧壁又挖了一个小洞,朝外开个小窗,盘个土炕,傅山先生当年就住在这个小石洞里。
傅山先生是明清之际的大学者,从青年时代起就刻苦学习,诗、书、画、医,无所不精。这人更有一个大长处,就是崇尚气节。早在太原三立书院学习时,为了搭救老师袁继咸和一百多位无辜百姓,他曾带领一百多名读书人到北京向皇上请愿,到处散发揭帖,为老师辩诬,甚至包围了宰相温体仁的轿子,要求其主持公道。这件事一直闹到皇帝那里,朝廷没办法,只好严办了赃官张孙振,释放了袁继咸和一百多位无辜群众。打那以后,傅山便成了闻名全国的义士。
明王朝灭亡后,傅山誓死不当贰臣,便出家当了道士,经常披一件大红道袍,云游四方,联络同志,进行反清复明活动,人们都管他叫朱衣道人。当时有个名叫宋谦的南明总兵官,在北方联络了一些反清志士,准备在河南起义,不料想机密泄露,被清廷抓了起来,供出了傅山等人。傅山被捕后,抱定必死的决心,忍受了种种酷刑,坚贞不屈,拒不承认他和宋谦的关系,还以绝食来反抗清廷的迫害。后来由于没有证据,清政府只好在第二年把他释放了,这就是当年轰动一时的“朱衣道人案”。
傅山的反清复明虽说没有取得成功,但他始终不愿意跟清廷合作,更不愿意给清政府做事。康熙年间,清廷为了拉拢一些名人为他们效力,看准了名望很高的傅山。但他说什么也不愿意去,后来,朝廷硬是派兵把他拖到了北京。他却装病住在崇文门圆教寺内,没去应试。皇帝又特准免试,还给了他一个内阁中书的官儿。按说,皇帝一封官,被封的人就得给皇帝下跪谢恩,可是傅山就是不去,别人硬把他用轿子抬了去,他立着一动也不动,别人强按住他的头迫其下跪,他干脆躺在地上装疯卖傻,康熙皇帝一看他这样,也没办法,就只好把他放了回去。傅山回到太原后就在晋祠云陶洞中过起隐居生活,读书、写诗、作画,还常常在洞中为人治病,煮茶待客。日子一久,从洞中飘出的石洞茶烟也成了晋祠八景之一。如今若是你去了洞中,就会看到,南壁石头上面刻着“云陶”二字,那就是傅山先生当年写的。
晋祠周柏 和太生摄
奉圣寺的传说
大唐王朝立国后不久,唐太宗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登上了皇帝的宝座,同时对追随他多年的功臣、战将们,一一委以重任。咱别人不说,只说这尉迟敬德。此人自跟随李世民以来,忠心耿耿,英勇善战,立下很多战功。在玄武门之变中,他亲手射杀李元吉,立下头功。为此,唐太宗李世民封他为右武侯大将军,赐爵鄂国公。
这尉迟敬德是个武将出身,大半辈子是在血与火中度过的,如今战争没有了,每日穿着朝服,戴着官帽上朝站班,回到家里又无所事事,浑身地不自在,于是便想选一山明水秀之处,造幢别墅,也好度过他的余生。选来选去,他选中了晋祠南端的舍利生生塔下的一块空地。
这舍利生生塔,原是隋代的一位高僧所建,塔下埋着佛祖的舍利子。每到黄昏,当一天云锦撒满天际之时,这座宝塔也从塔基到塔刹放出五色光芒,使人分不清是霞光还是佛光。“每日逛逛山水,浴浴佛光,岂不是神仙过的日子?”尉迟敬德想到这个地方的奇处,就禀过太宗皇帝,拿出皇家赏他的金银财宝,请人在这舍利生生塔下,建筑池台,起盖屋宇,修建了一所幽雅清静的别墅。完工以后,他便一个人搬到这里,每日在晋祠的花坊水榭中赏景游乐,安闲地过起隐居生活来。
俗话讲,无事生非。尉迟敬德整日无所事事,时间一久,着实无聊得很。有一天,他心烦意乱,忽然想起一桩心事:自己这大半生都是在攻城夺寨的喊杀声中度过的,被他杀死的人也不知有多少?谁知,这个想法一生出,便像一条无形的锁链缠上了这个身经百战的大将军,使他日日夜夜不得安宁,不知如何是好?
有一天,尉迟敬德忽然想到了那位善于为人解除难题的国师智满,于是,赶紧备了厚礼,把自己的想法一五一十地对智满说了。智满听后,微微笑了笑说:“将军既能这样大彻大悟,真是顺了天意。我看,你就修建一座寺庙,建个佛堂,一心向善,多为百姓做些好事,你一定能够得福的。”
后来,尉迟敬德便把自己在晋祠的别墅,捐献出来,改成寺庙。唐太宗知道这件事后,又亲题了一块“十方奉圣禅寺”大匾送来。于是,这座寺院便被正式叫作奉圣寺。传说晚年的尉迟敬德,便在这奉圣寺中日日焚香、天天忏悔。
传说现在南厢的那株枯树,就是敬德将军当年解甲皈依佛门的挂甲树。
奉圣寺 和太生/摄
商代末年,殷纣王是个残暴的国君,每天只知饮酒作乐,残害臣民,闹得朝野上下人心离散。周人的领袖姬发看准时机,联合其他部族向商纣大举进攻,很快攻占了商都朝歌,建立起周王朝。姬发当上了国君,这就是周武王。七年以后,周武王病死,他的长子姬诵继承王位,这就是周成王。那时候,成王还是个孩子,就由他的叔叔周公代理朝政。
不久,汾河流域的唐国发生叛乱,成王就命周公带兵前去镇压。周公很快平息了这场叛乱,回来复命时,恰巧成王正和他的幼弟叔虞一起游戏,便站在一旁等候。
也不知成王当时想起了什么,只见他从地上拾起一片桐叶,三下两下就剪成了玉圭形状,然后举起来对弟弟说:“把这个玉圭给你,封你去唐国做诸侯吧!”叔虞高兴地接过玉圭桐叶。周公见此情景,急忙走上前去,严肃地对成王说:“请大王选择吉日,立叔虞为唐侯吧!”成王说:“我这是和弟弟开玩笑呀!”周公说:“不然!你现在是一国之王,说了的话就应该照着做!”这样,成王就把叔虞封到唐国去做诸侯了。叔虞到唐国后,在大臣们的辅佐下,重视农业生产,使这一带的百姓过上了安定富裕的生活。叔虞死后,他的儿子继承了王位,因国内有晋水,便把国号改作晋,唐叔虞自然就成为晋国的开国之君。为了纪念这位开国之君,后人就在晋水源头为晋王建了一座祠堂,叫作叔虞祠。如今,叔虞祠正殿神龛叔虞像手中,还抓着一片玉圭哩。
咱中国有座独一无二的桥,这就是晋祠十字桥。说起来,这桥还是鲁班爷修的哩!
自打鲁班爷把圣母殿修好后,人们对他更加敬重和爱戴,还专门建了座公输子祠来纪念他。因为这,鲁班的妹妹不高兴了,于是便想了个花点子为难哥哥,也好让他知道当妹子的也不比当哥的差多少。
妹妹见哥哥干完了手里的活,闲坐着无事,就凑到跟前打趣地说:“哥,人们都说你心灵手巧,天下没有能难住你的活。偏我这个妹子就不服这口气!今天我给你出个题,咱俩比一比,看到底是你心灵手巧,还是我心灵手巧?”
鲁班听了哈哈大笑说:“看样子,咱妹子今日又有了新鲜花样了,有题就请出吧。”
妹妹说:“世上的桥都是‘一’字形,平平淡淡毫无新意,今天我想让你造一座从来没见过的桥,既能南北走,也能东西通,行吗?”
鲁班低着头想了一会儿,才说:“好,试一试吧。”妹妹见哥哥答应得不痛快,就以为难住哥哥了。
鲁班见妹妹暗中高兴,有意为难他,便淡淡地说道:“我造东西南北桥,你做什么同我比?”妹妹想了想说:“那咱俩今晚开始比,你造一座桥,我做一双绣花鞋,天黑咱动手,鸡叫就收工,谁落后算谁输。”
到了晚上,二人就各自开干了。干着干着,妹妹想看哥哥怎样建造东南西北桥,就悄悄地跑去偷看。一看,嘿!那鲁班正闷头在河边呆坐呢,班妹马上心花怒放了!她认定哥哥这回是必输无疑了,便摇摇摆摆地晃了回去,不紧不慢地做起了鞋。
过了一会儿,班妹又探头探脑地步出门外,偷看鲁班的动静。只见白花花的月光下面,哥哥正在一处方形沼池上手脚不停地忙来忙去。班妹心中一动,一下子明白过来了,在河渠上造不成东西南北桥,可在这方形沼池上不就能建成了吗?唉,看来这回又没有难住他。妹妹真是打心眼里佩服哥哥的聪明能干,又怕比输了脸上不好看,于是急忙回到屋内,手忙脚乱地加快了做鞋的速度。
做着做着,班妹忽然听见窗外传来一声鸡叫,接着,远远近近的报晓鸡儿都喔、喔、喔地鸣叫起来,抬头一看,哥哥已经在安装最后一块方石,而自己还剩一只右脚的鞋没做完呢!这一下,她不由心慌起来,赶紧趁天没有大亮,找了几张黑纸,把右脚鞋糊了起来,总算是跟哥哥打了个平手。
时间已经过去了千百年了,鲁班一夜间造的十字桥至今完好无损,坚固结实,而班妹用纸糊的右脚鞋却没有经得住时间的考验,早已露出了马脚。直到今天,如果你多留意就会发现,人们脚上穿的鞋,总是右脚的先坏。这是什么原因呢?原来,人们右脚穿的那只鞋样子,正是鲁班妹妹那天晚上用纸糊成的,难怪它会那么不结实。
水镜台下埋大缸
/张纪仲
自从晋祠的水镜台修起来以后,每年农历九月初六和七月初二到初四这几天,乡民都要在这里美美地唱几天大戏。一到这时候,前来赶会看戏的人,人山人海。这水镜台有个妙处,站在哪都能听得真真切切、清清楚楚,你道奇也不奇?
其实,最初这个戏台子刚修好的时候,并不是站在哪儿都能听清楚的。戏一开,远一些的人们,便都叫喊:“听不清,听不清!”台上的演员就只好把音调往高提,拼命地唱。但是,离台子远些的人还是听着不爽快。于是,人们就说这戏台子修得不对了,得推倒了重修。这下子,可把主管修戏台的人愁坏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
就在这时候,不知从哪儿来了一个老汉,独轮车上推了一口大缸,一边敲一边叫卖。初时,人们没把这老汉当回事,只顾想自己的心事。可是,那个老汉总是绕着戏台一边敲一边叫,那嗡嗡的缸音,伴着老汉的叫声,直往人的耳朵里钻,不想听也听得清清楚楚。那个管事的听着听着,一拍大腿:“嘿!这不有办法了!”说着站起来就去找那个老汉,可是,卖瓮的老汉忽然无影无踪了,只有那口大缸放在了戏台的前面。管事的人知道,这一定是仙人来指点了,他马上叫工匠们买来八口大缸,分别埋在了戏台前面的两侧地下,然后再一试验,果然这下无论站在哪个地方都能听得清清楚楚了。
据说现在,那八口大古缸还埋在地底下。1949年后,在修整地面时,有人还看见那几口埋藏的大缸呢。
第三庙会的来历
/张纪仲
人们都说晋祠有两个庙会,一个是农历七月初二的圣母会,另一个是农历九月初六晋王会。实际上,早年间晋祠还有一个庙会,这就是每年的五月十八晋祠大会。
说起这个庙会的由来,还得从宋代的赵匡胤、赵光义弟兄两个下河东说起。那时候,统治着晋阳周围十州的北汉王朝,是个对外屈膝投降、对内敲骨吸髓的主儿,人们早就思谋着收拾他了。所以,晋阳城里的老百姓成立了好多弓箭社,习文练武,瞅机会起义。到了刘继元当政的时候,这北汉的内忧外患越来越严重,先是周世宗来打晋阳,一打就是两个多月,把附近的百姓糟蹋了一通。接着,宋太祖赵匡胤又领着人马来攻打晋阳,前后又围了两三个月。这赵佬儿攻不下晋阳,拿咱这一带的老百姓解气,退兵时,强逼着一万多户老百姓往山东搬迁。穷家难舍,热土难离,这一带的老百姓死的死,逃的逃,别提多凄惨了。这次的罪还没受完,赵匡胤再派出五路大军进攻晋阳,一打又是好几个月,这回退兵时,又把咱这一带四五万百姓掠走至河南。一路上,这四五万晋阳百姓,拖儿携女,走一路,哭一路。金代诗人元好问写的诗句“至今父老哭向天,死恨河南往来苦”,说的就是这回事。
赵匡胤死后,他的弟弟赵光义当了皇帝。这赵老二比老大更坏,于太平兴国四年(979)正月,派兵对晋阳发动了第四次进攻,一路上,杀人放火,决堤灌城,把晋阳一带的百姓可糟蹋了个苦。四月间,赵光义御驾亲征,昼夜督战。到五月初五,刘继业开城投降了。晋阳老百姓可不管这一套,继续战斗,人们没箭射了,就爬上房用砖瓦砸,直战到了五月十八这天,晋阳城才算真让拿下来。
赵光义为了出气,勒令晋阳的百姓一齐搬出城去,然后下令放火焚烧晋阳,把个千年古城烧成灰烬,那些没来得及逃出的百姓都给烧死了。就这还不解气,到第二年四月,赵光义又下令引汾、晋二水,淹灌晋阳城废墟。
经过这两次折腾,晋阳城的老百姓可恨透了赵光义。赵光义把他指挥作战的崇圣寺改成统平寺,老百姓就一次又一次暗中放火烧寺;赵光义在寺周围修了个平晋城,建好几十年了,老百姓就是不往里搬;赵光义在晋祠立了块太平兴国碑,老百姓就趁人不注意把那块碑弄成无字碑。
为了让子孙后代永远记住晋阳城被毁的日子,每年到了五月十八这天,晋阳一带的老百姓,就从四面八方来到晋祠集会。会上,专演《贺后骂殿》《审潘洪》等戏,痛骂毁城害民的赵光义。就这样,五月十八这个庙会成了晋祠的第三个庙会。
水镜台 和太生/摄
狄仁杰智救晋祠
/张纪仲
晋祠的泉水晶莹清澈,潺潺涓涓,川流不息,就连大诗人李白都写过“晋祠流水如碧玉”的名句。可是在女皇武则天执政时,却差一点因为这股泉水而毁掉晋祠。
武则天长安年间(701—704),晋祠泉水突然变红,就好像是殷红的血水一般。这下可把晋阳的官员们急坏了,纷纷跑到泉水旁边,有的战战兢兢地观望,有的呆若木鸡地发愣。过了好半天,忽然人群中有人说了一句:“赶快烧香磕头吧!这是神明震怒了!”一句话提醒了人们,于是你焚香,他上供,顷刻之间庙里就跪满了惊慌失措的祷告人群。这件事就像是长了翅膀一样,几天工夫就传遍了晋阳的邻近州县,不论当官的还是百姓,都以为大祸临头,纷纷赶往晋祠庙里上香上供。可流出来的水就是不褪色,反而越来越红。
并州长史崔神庆看到这种情况,不敢自作主张,派人连夜飞报京城。女皇武则天正在东都洛阳上阳宫筹划建造大佛像之事,闻讯大吃一惊,旨让武三思监国,自己御驾亲临晋阳,文武百官随驾而行。武则天在晋源歇息一晚,次日一早就来到晋祠,面对着奔泻的殷红血水,不禁思绪万千:“北都晋阳本是李家兴兵发迹的王业之基,如今出了这等怪事,难道是李氏先皇在天之灵怪我称帝登基不成……”想到这里,她就问随行的众位文武大臣:“诸卿以为如何?对此事有何看法?”文武百官正在惊疑,听到女皇发问,都面面相觑,不知如何对答才好。只见酷吏来俊臣眼珠一转奏道:“启奏陛下,臣想这晋祠乃是李唐的发祥之地,如今出此怪事,必然是有妖孽违拗天意,蛊惑人心。依微臣之见,请陛下发旨将晋祠夷为平地,自然再无灾异!”武则天心想,晋祠固然是李唐的发祥地,可也是我大周皇帝的故乡啊(武则天祖籍文水县,属并州所辖),要是把晋祠摧为平地,自己也就落个骂名千载了,于是狠狠瞪了来俊臣一眼,喝道:“你先退下!”群臣们多数不同意来俊臣的主意,但又拿不出更好的办法,急得武则天直皱眉头。
这时,群臣中走出一人,正是当朝宰相狄仁杰。此公也是晋阳人氏,数年前受来俊臣诬陷下狱,多亏他聪明过人写下申冤血书,设法上诉才免一死。如今眼看来俊臣又要坑害家乡百姓,怎能见死不救呢?想来想去心生一计,便出班奏道:“来公所言实乃下策,想那红水出自地下,就算把晋祠摧成平地,红水照样也要往外流!这红水流到晋祠也好,流到晋祠以外也好,横竖都是陛下的桑梓宝地。”武则天连忙插嘴:“依阁老之见呢?”狄仁杰不慌不忙地继续奏道:“陛下常说‘佛法无边’,依靠佛的力量,何愁灾异不消?依臣之见,不如将陛下亲自作序、新近译出的《大方广佛华严经》镌刻成经幢,镇放在晋阳,血水定会自消。”狄仁杰的这番话,句句说到武则天的心坎之上。她当即面带喜色朗声而言:“阁老所奏甚善!”随即就命诗人宋之问负责镌刻女皇亲自作序的八十卷《大方广佛华严经》,又命吕仙乔等书法家负责书丹……几年以后,《大方广佛华严经》经幢刻好了。说来也奇怪,晋祠的血水还真的慢慢还原,又变成清澈见底的清泉了。
人们都说,狄仁杰寥寥数语,救下了晋祠。
晋祠风光 和太生/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