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资讯
CULTURAL TOURISM INFORMATION
首页 > 文旅资讯 > 媒体报道 > 详情页

媒体报道|爱上太原的N个理由!太原非遗“点燃”民间烟火

发布时间:2022-03-23 12:03:27 浏览次数:6339 文章来源:太原市文化馆


   
     
太原市文化馆非遗展厅,是个盛满“光阴”的地方。正展出的国潮虎年非遗作品,吸引到很多人打卡。      


市民张煜是和孩子一起来的,布老虎、虎靠垫等“虎”元素作品,一下子就提起了两人兴趣。小朋友举着老虎糖画、戴着老虎帽,开心得很,张煜拍下一张张图片,在朋友圈集齐“九宫格”。      

     
太原非遗,是太原的优秀传统文化,各非遗项目像DNA,形成文化基因,“写满”太原人曾经和现在的生活。早晨,喝一碗“头脑”;走在街头,一段太原莲花落飘飘悠悠地传到耳边;午饭,就吃“认一力”;钟楼街上的秧歌、旱船,热闹方开场……生活无处不非遗。      


市级非遗汉风传统彩绘艺术传承人谢宝明在传授技艺。  



   
     
见人见物见生活      


作为有2500年建城史的文化名城,太原地处农耕文明与草原文明过渡地带,历史文化积淀丰厚、多元文化融合共生,形成了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


太原市文化旅游事业发展中心非遗保护部主任苗馨介绍,“太原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太原文明历久弥新、绵延不绝的见证,也是太原人坚韧不拔、勤学善思的真实写照。”


我市非遗保护,一直秉承“见人见物见生活”理念,采用多渠道、多维度手段,推动非遗走进现代生活,促进传统技艺与现代审美结合,赋予传统非遗新的时代内涵。


太原市文化馆非遗展厅,2021年7月9日开展。馆员冯丽娜介绍,展厅一层为非遗数字体验厅,以线下图片实物展、线上资源共享的方式,让市民快速了解非遗。展出琉璃制作技艺、太原传统剪纸等非遗实物50余件,“通过数字媒体平台,还可以直接与非遗传承人网络沟通,增加非遗认知。”二层为太原方言博物馆和非遗直播间,展示太原市方言市声保护成果,观众可通过投影、影音播放设备,观看发音人的生活场景,聆听乡音。


很多市民在非遗展厅,收获美好。马先生评论,“给一个大大的赞,这是一项保存历史的、有意义的工程。”张柳愿评价,“用声音留住城市记忆,也是一种极好的方式。”赵浩含留言,“记录了太原的文明成果,也展示着我们未曾参与过的历史。”


杏花岭区区级非遗代表项目传承人庄秋燕正在创作金丝珐琅画。  



   
     
摸得着用得上      


非遗与文旅融合,使非遗传承如虎添翼。


太原一南一北,两个非遗文旅小镇,像两颗明珠,散发耀目的光。


2018年,小窑头非遗文旅小镇“破土而出”,小镇以古村落胡家大院为基础打造,院落外观改造独具特色,吸引清式传统家具制作技艺、古法手斫古琴技艺、晋绣、剪纸等21个非遗项目入驻。几年间,小镇被非遗赋予了“魔力”,参观、研学、志愿活动热闹非凡,有三十多万人次去去来来。


刘家堡村,是明代大学士王琼故里。2021年,借鉴小窑头经验,刘家堡非遗文化街对外开放。西华门舞狮、太原漆器传统手工技艺等20余项非遗艺人,建立院落工作室,进行非遗制作、展示、销售等。


节假日,刘家堡不定时进行舞狮、锣鼓、打铁花、背铁棍等非遗展演,各式老行当、老物件,也唤醒了市民的乡村记忆。2022年元宵节期间,大批游客慕名到刘家堡闹元宵,对非遗内涵价值的深入挖掘,不仅给传统文化“新生”,也促进了旅游。


南刘家堡、北小窑头,已然形成非遗主体突出,旅游形态各异的文化带,南北连贯。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非遗,让市民和游客很“上头”,成为生活的一抹亮色。


小窑头非遗文旅小镇,非遗传承人正在向游客介绍古琴制作。  



   
     
传承文化根脉      


从2006年起,我市建立了非遗四级保护名录,目前拥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8项、省级65项、市级160项、县级433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1人、省级65人、市级136人、县级286人;共有非遗综合传习展示中心6个,正式命名市级传习基地25个。


如此丰厚的资源,经过不断探索,非遗融入现代生活,有了更多创新模式。苗馨表示,太原市文化馆“非遗公开课”,线上教学非遗知识,目前已授课22节;“传承人个人作品展”系列活动,包括作品实物展、主题宣传、学术研讨、技艺展示4个板块,市民可全方位感受非遗魅力。


非遗在“云”上,也很悠悠然。2021年3月,“太原非遗”官方抖音账号开通,发布短视频37个,直播设置了“非遗推介”“研学游学”“非遗浏览”等栏目,播放量60万。非遗与观众“云牵手”,各自生欢喜。


太原非遗,历经时光雕琢,既薪火相传、代代守护,又与时俱进、推陈出新,活态延续着太原的文化根脉,与太原人的日常生活紧密“相拥”。


 


记者 陈辛华

摄影 贾鹏 米国伟 赵世凯

短评    

       
非遗即生活        

       



     

     

   
2022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二十四节气倒计时,从“雨水”开始,行至“立春”,惊艳世人。      

     
二十四节气,正是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当一幅幅美景、一项项非遗,配上一首首古诗词,“润物细无声”的浪漫,打动国人。      

     
为什么感动?因为,这就是我们从远古到现代的生活,夏开繁花冬飞雪,四季流转中,非遗“刻录”着一方水土的本性。      

     
太原非遗世代相传,所蕴含的晋阳文化传承有序,保存着完整的文化形态,始终“活”在太原人的日常里。      

     
非遗即生活:吃——宁化府陈醋、老鼠窟元宵、郭杜林月饼;耍——西华门舞狮、风火流星、清徐彩门楼;赏——晋剧、传统剪纸、面塑、刻瓷;游——民居砖雕、琉璃烧制技艺、寺观彩塑……      

     
这些包含着太原文明、体现着太原人智慧的“好玩意儿”,正是太原文化自信的来处,并将继续绵延传承下去,“留在梦田里,永远不散场”。      

     

     

   

来源:太原晚报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