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历代名人图谱|罗贯中
发布时间:2024-06-11 11:41:16
浏览次数:3077
文章来源:太原市文化馆(太原市文化旅游事业发展中心)
太原,又称晋阳、并州,一座拥有近5000年文明史、2500多年建城史的历史文化古城。这里不仅是山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更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是九朝古都、龙兴之地。在漫长的历史演进过程中,伴随着太原的跌宕起伏,这里曾出现过众多先贤,或平凡,或伟大,但他们共同用开放、包容、智慧、勇敢、诚信、担当书写出古老太原的气质与品格。
为了引导群众朋友们再次领略这些历史先贤的风采和智慧,了解太原的发展脉络,挖掘太原的文化内涵,太原市文化和旅游局及太原市文化馆共同策划编写了《太原历代名人图谱》。该书选取的人物涉及太原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着力讲述了这些太原先贤如何奋力抗争、战胜自然,如何崇德尚法、开创未来,如何担当作为、成为民族脊梁的人生经历。
今天,当我们站在新的历史交汇点,为实现梦想而奋力奔跑时,再次品读这些历史先贤的重要人生经历,感悟人物所散发出的风骨和情怀,我们将从中汲取到源源不竭的智慧,将获得强大的动力。
罗贯中(约1330年-1400年),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太原清源(今太原清徐)人,元末明初小说家,中国章回体小说鼻祖,著有《三国演义》《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传》等。罗贯中出生在商人家庭,7岁入私塾读四书五经,14岁时母亲病故,即随经营丝绸生意的父亲寄居在苏杭一带。定居杭州期间,正值杭州是南方的经济中心,这里不仅商业发达,且市民文化繁荣,众多戏剧演出、书会齐聚于此,关汉卿、郑光祖等杂剧作家也都先后搬迁而来。置身于这样浓郁的文化氛围下,对民间文学有着浓烈爱好的罗贯中充分汲取着更广泛的文学养分。元朝末年,贵族的残暴统治激起民众的强烈反抗,全国各地推翻元朝统治的起义连绵起伏。大约1360年,罗贯中加入张士诚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希望借此一展宏图,实现安邦定国之远大抱负,但他的谏言始终不被张士诚所重视,失意之下,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前后,罗贯中选择了离开义军。在河阳山,他遇到了正在撰写《水浒传》的施耐庵,二人相谈甚欢,罗贯中又极其钦慕施耐庵的人品、学识,遂拜其为师。此后,罗贯中帮助施耐庵抄写书稿,同时自己也开始撰写《三国演义》(全称《三国志通俗演义》),并得到了施耐庵的许多指点。罗贯中在写作《三国演义》期间,施耐庵不幸染病去世。为了纪念自己的这位良师益友,罗贯中在完成《三国演义》之后,决定对《水浒传》进行加工、增补。洪武十三年(1380年)左右,罗贯中带着增补完成的《水浒传》来到当时全国出版业的中心福建,找人刻印,遗憾的是,罗贯中的这一愿望最终未能实现。罗贯中写过乐府隐语和戏曲等多种形式的文学作品,还创作有《三国演义》《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传》和《三遂平妖传》等小说。这些作品中,《三国演义》的影响力最大,罗贯中因该书被称为中国章回体小说的鼻祖。全书通过宏大的叙事结构讲述了发生在三国时代魏、蜀、吴政权之间的复杂政治、军事斗争及各类社会矛盾,生动地塑造了一批叱咤风云的三国英雄人物,也深刻地揭露了统治阶级的残暴和丑陋,表达了动乱年代苦难民众对清明政治和仁君的向往。《三国演义》“文不甚深、言不甚俗”,语言简洁明快而又生动。在当时,阅读《三国演义》成为一种时尚,民众争相誊录,以便观览。时至今日,《三国演义》作为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依然散发着永恒的艺术魅力,历久弥香。而在国外,它同样拥有众多忠实的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