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撷英
首页 > 详情页

太原历代名人图谱|董安于

发布时间:2024-04-07 19:30:38 浏览次数:5730 文章来源:太原市文化馆(太原市文化旅游事业发展中心)



序言


太原,又称晋阳、龙城、并州,一座拥有近5000年文明史、2500多年建城史的历史文化古城。这里不仅是山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更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是九朝古都、龙兴之地。在漫长的历史演进过程中,伴随着太原的跌宕起伏,这里曾出现过众多先贤,或平凡,或伟大,但他们共同用开放、包容、智慧、勇敢、诚信、担当书写出古老太原的气质与品格。

为了引导群众朋友们再次领略这些历史先贤的风采和智慧,了解太原的发展脉络,挖掘太原的文化内涵,太原市文化和旅游局及太原市文化馆共同策划编写了《太原历代名人图谱》。该书选取的人物涉及太原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着力讲述了这些太原先贤如何奋力抗争、战胜自然,如何崇德尚法、开创未来,如何担当作为、成为民族脊梁的人生经历。

今天,当我们站在新的历史交汇点,为实现梦想而奋力奔跑时,再次品读这些历史先贤的重要人生经历,感悟人物所散发出的风骨和情怀,我们将从中汲取到源源不竭的智慧,将获得强大的动力。


董安于


董安于(?一前496年),又称董阏于,春秋末年晋国正卿赵简子之股肱家臣,古晋阳城的始建者。

董安于出身于史官世家,先祖本姓辛,曾任西周王室之大史,后其子孙世袭为晋国之董史,遂以“董”为氏。董安于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忠义仁爱,善于谋划。青年时入赵家为臣,及至壮年,升任司马,帮助赵简子处理军政要事,打击阴险邪侫之徒,深得赵简子的信任及倚重。

春秋末年,晋国六大公卿明争暗斗,相互角力,各自都有取代国君之雄心。晋定公十二年(前500年)左右,六卿之一的赵简子决定在远离政治漩涡的太原盆地另筑城池,以备军事防御之需,并将建城重任交给了自己最为信任的董安于。

晋定公十五年(前497年),一座“城高四丈,周回四里,墙基厚丈余”的正方形城堡建成,因坐落在晋水之阳(古代以山南水北为阳),取名晋阳城。为不违反“公卿不得私拥武器”的禁令,董安于在加固城墙时,在墙体内加入荻、蒿、楚等植物;在建筑宫室时,大小柱础皆以精铜铸成。如此一来,城池一旦遭受攻击,守兵便可抽取墙内荻、蒿做箭杆,熔化铜柱做箭头。董安于的精心设计让晋阳城变得固若金汤。晋阳城建好后,董安于出任晋阳宰,成为城中的实际管理者。他严于法纪,爱民如子,治理有方,深得城中百姓爱戴。

同年,为充实城内兵力,赵简子向邯郸大夫赵午索要暂存其处的“卫贡五百家”,赵午推脱未交付,赵简子怒将其杀死。为替父报仇,赵午的儿子赵稷联合荀寅、范吉射两卿进攻赵简子,赵简子被迫躲入新建好的晋阳城内。大敌当前,董安于劝赵简子出兵先发制人,赵简子却因顾虑晋国有“始祸者死”的法律而犹豫不决。董安于担心错失良机,挺身而出,趁范吉射、荀寅、赵稷三家围晋之前,带兵突袭敌军后方,解除了晋阳之危。

见赵简子的家臣如此忠义智勇,其他诸卿不免忌惮赵简子会在董安于的辅佐下走向强大,于是在晋定公十六年(前496年),晋国正卿智跞首先向赵简子发起责难,要求治董安于“始祸者”之死罪。此时的赵氏在六卿之中尚属势单力薄,如果拒不从命,势必导致政敌联盟,赵氏家族将危在旦夕;处死董安于,又实在违背心愿。左右为难之际,董安于慷慨道:“如果我的死能够换得晋国和赵氏的安宁,我又怎么会吝啬自己区区一条性命?”于是自缢身亡。死后,赵简子又被迫将董安于的尸体陈弃于市,智跞见此,与赵简子重修旧好,其他卿族见状也暂时打消了觊觎赵氏领地的念头。赵家忠臣,晋阳城的建造者,就以这样舍身的方式保全了赵氏家族。

为感激董安于对赵家的以死相助之情,赵简子将其神位供奉在赵氏宗庙,昭彰后人,永世不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