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旅游景区民间故事专辑——悬泉寺篇
发布时间:2022-02-18 13:38:14 浏览次数:4229 文章来源:太原市文化馆
太原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一座有2500多年建城历史的古都,“控带山河,踞天下之肩背”,“襟四塞之要冲,控五原之都邑”的历史古城。这里地处黄河中游,支流汾河贯穿本市,成为三晋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文化,形成了深厚的人文底蕴。太原人民在这块土地上,既创作了丰富多彩的舞蹈、音乐、绘画艺术,也创造出浩如烟海的口头文学——民间故事。我们将陆续推出旅游景区民间故事,以飨读者。
本期为大家讲述悬泉寺相关民间故事。
悬泉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阳曲县西凌井乡伙路坪村前斧柯自然村南约五公里官山山腰,是一种集“古、秀、悬、奇、险、野”的旅游胜地,原为晋王府家庙,现存主体结构为明清建筑。悬泉寺整个建筑建造在半崖峭壁间,分上中下三层,山门第一景为悬泉滴水,进入山门,便是立着长短不一小木棍的平安壕。过平安壕东行,依次有伽蓝殿、大雄宝殿、地藏殿、观音堂、经阁楼、七佛洞等人文景观。
悬泉寺全景 和太生/摄
悬泉寺的来由
/臧云翔
当你来到悬泉寺,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那一股清泉从天而降,泉水晶莹透彻,远望恰似一条白带直泻而下,形成了一个小瀑布,这是一股从高二十米的山崖上流下的山泉。在泉源下方有一个天然半圆形石臼,宽八十厘米,深三十五厘米,泉水流入石臼中,满溢后流下山汇入汾河。泉水清澈甘甜,日夜涌流不息。据说,此泉含有十几种人体所需的微量元素,常饮用它,具有一定的延年益寿之功效。
传说,有二位云游僧,走遍了中原的山山水水,当来到官山,觉得风水挺好,于是决定在此建庙。但此处为悬崖,修寺庙则需要到山下二十里的地方挑水,且每天只能挑两趟。一天,有位手牵白马的老人路过此地,又累又渴,见其二人挑着水,便请求二位给他口水喝,二位爽快地答应了。谁知老人肚大,一口便喝了两桶水,又让他的白马把另两桶水也给喝完了,一连数日,二僧从不拒绝。这天,老人又把水喝完了,二僧决定再去挑一趟,老人说道:“看你们这样辛苦,我于心不忍。”于是他拿马鞭往山崖一甩,顿时,一股清泉从山崖流下,二僧高兴得连忙拿桶接水,等回过神来,老人已不见踪影。原来那位老者就是观音菩萨,见二僧如此有善心,便化成老者点崖出泉帮助他们。从此,泉水便源源不断地从山崖流下。
寺庙建成后,因有观音点崖出悬泉,而被称作悬泉寺。
仙人洞
/臧云翔
悬泉寺有个仙人洞,为何叫仙人洞呢?这里有个传说。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这是人人所熟知的民间故事。据说,王母娘娘是个极其喜欢红火热闹的人,她对八仙很有好感,每年的蟠桃会都要下帖请八仙前来赴会。八仙每年赴蟠桃会前都要早早聚在一起,互相取乐,还要云游一个名胜之后,才渡过东海赴会瑶台。
在很古很古的时候,悬泉寺就远近闻名,八仙也都知道。这一年,吕洞宾 、何仙姑等八仙趁赴会之际,赏游悬泉寺。仙人们来到了悬泉寺,尽情地玩,尽情地看,从上到下,从西到东,游了个够。这时,大家觉得双腿疲乏,想坐下休息,可是山上没有坐的东西,只有尖尖的石头,八仙各显神通,各自用山石做了八张石凳,还合做了一张石桌。与此同时,忽听 “ 咯咯”声响,大家一瞧,原来一颗小石粒落到吕洞宾嘴里,把吕祖硌了一下,他赶忙呸的一声吐到地上,说来也奇,小石子落地后,一节一节地往上长,吕洞宾怕石子拦住去路,给游山玩水的人带来不便,急忙喊:“停!停!停!” 他这一喊,那石头就不再长了,就像叠罗汉似的集中起来,成了现在所看到的石洞。后来,石凳被人们称为仙人凳,石桌被称为仙人桌。
进入悬泉寺的山门,在左侧有一处三十五米长的平安壕,壕上书写“平安壕”三字,壕内立着无数长短不一的小木棍,像大小木柱支撑着壕顶。这些木棍都是人们专程插立的,为什么要在这个壕里立木棍?这里有个真实的故事。
明末清初,我国著名的医学家、书画家、诗人、思想家傅山先生(山西阳曲西村人,离悬泉寺三十里)曾在悬泉寺隐居,与高僧谈经论道,苦研医术,为民看病。
官山一带一位放羊的老人,请傅山先生医治自己的腰腿病。傅山对老人说:“你把拄的那拐杖立到石壕中去。”老人立好拐杖返回来,见傅山先生仍在看书,便请他看病。傅山抬头笑着说:“老人家,你的病已经好了。”老人这才感到腰不痛了,腿也不疼了,全身轻松。老人身无分文,只好磕头跪谢傅山先生。此后人们纷纷效仿,四村乡邻,或来悬泉寺的善男信女,都要在石壕立一根小木棍,就如见了傅山先生,以求一家人平安袪病。因此,平安壕亦被称为去痛壕。
阳曲县的老人们怀念傅山先生,留下一首歌谣:“灯头朝下着,路上不长草。汾河穿城过,傅山转回来。”如今这些都已成了现实,傅山式的人物在人间不断出现,不断成长。
为了纪念傅山先生,有诗曰:“人生一世有疾苦,傅山为民把病除。棍立石壕病痛去,流芳百世颂青主。”
石狮
/臧云翔
在悬泉寺山门的两旁有一对石狮子,它雕刻于明永乐年间,且雌雄相对,遥相呼应,雌狮前肢抚着一只仰着脸作玩耍状的小乳狮,表现出母子间亲切相依的感情。雄狮前肢踩一个绣球,栩栩如生。它们庄严浑厚,威武而又敏捷,给人以很强的慑服力。在古代,狮子是势力的象征,把它放在寺庙前起镇魔、避邪作用。故人们总会在石狮子上抚摸几下,以祈求全家平安,难怪老人们讲,摸摸狮子头,好运年年有;摸摸狮子腿,升官不用愁。
相传很久很久以前,悬泉寺香火旺盛,每天来上香的人络绎不绝,附近的村民也常来上香,以求风调雨顺、年年丰收,上天也想让人们过着安定的生活,但不幸的事还是降临了。有一天,悬泉寺来了一个恶和尚,他生性暴躁,相貌丑陋,一来,整个寺庙就被笼罩在黑雾中。他利用邪术强占了寺庙,赶走了其他和尚,还到附近村庄强抢民财、民女,无恶不作。这事被仙界的文殊菩萨得知,就派他的坐骑狮子下界来到悬泉寺,狮子一见恶和尚的所作所为,愤怒至极,显灵降魔。恶和尚看到文殊的坐骑前来,也深知自己作恶多端,难逃佛法严惩,赶忙跳入汾河逃之夭夭。狮子复命后,文殊菩萨就点狮成石,日夜守护着悬泉寺的平安。
打儿窟
/臧云翔
石壁上的这个小洞叫打儿窟,说起打儿窟,这里还有一段精美的传说。
相传,王母娘娘连生七女,无一男儿,于是便求如来佛传授生儿之道。如来佛答道:“官山有一窟,你可拿三枚石子投之,三枚石子全投入,即有儿有女;两枚投入,只生男儿;一枚投入,则只生女儿;无一枚投入,即无儿无女。此乃天意,强求不得。”王母娘娘听后,她立即赶到窟洞口,手拿三枚石子投去,谁知只进一枚。王母娘娘知道未生男儿乃是天命,再不嫌弃女儿。以后,人们便把这个窟叫作打儿窟。
打儿窟 和太生/摄
/臧云翔
来悬泉寺的游客们一般不会留意这个石槽,可它却备受官山一代的百姓所珍爱,为什么这一长七十厘米、宽三十厘米的石槽会被百姓如此厚爱呢?原来这里有段美好的故事。
在清康熙年间,我国著名的书法家、思想家、医学家傅山先生,隐居于悬泉寺潜心研医,官山一带有疾苦的百姓们纷纷前来问医求药。傅山先生看到当地农民很贫困,就利用官山富有的野生草药,行医济世。他的随从童子就在此石上碾压草药,久而久之就碾压成现在的石槽。后人为纪念傅山先生济苦救民的功德,便把此槽称之为药王槽。药王槽的故事也随之广泛流传。有诗为证:“官山百姓疾苦生,傅山把脉切切诊。山顶植物选入药,药王槽中碾压成。祛疾救民千百万,药王石槽传古今。”
药王槽 和太生/摄
旋转梯
/臧云翔
二层栈道间有一座旋转梯,原是一座人间通往天庭的云梯,说起它,还有一段人仙共事的美妙传说。
相传远古时期,在此修成正果的狐仙四喜计划三月三王母娘娘蟠桃会之日踏云梯升入天宫,官山百姓们感激她济世救民的恩德,纷纷前来相送,难舍难分。面对相处日久的乡民,面对风景秀丽的悬泉寺,狐仙一步一回头地踏上云梯,依依不舍,飞越数千里后,忽又对人间心生眷恋,遂降下想再对凡世留恋一番。王母娘娘担心其凡心未了,命侍卫在她落脚处砍断云梯。从此,通往天宫的云梯便不复存在,后人为表示对狐仙四喜的纪念与尊敬,在她落脚处与地面间修起了一座旋转梯,意喻四喜常驻人间,带来好运。
至今,官山一带还流传着“踏上旋转梯,终身红运通”“旋转梯上走一走,来年必定发大财”的古老谚语。
如今的旋转梯,既带有古典传说的神秘色彩,更为悬泉寺增添了一道亮丽景观,凡来此旅游者,都要到旋转梯走一走,以求好运。
成亲窑
/臧云翔
相传,在阳曲县西村,一老员外的女儿秀儿与贫苦长工王贵相爱,自然是门不当、户不对,如若成婚有伤员外体面。员外便命人赶走王贵,闭锁秀儿,但如花似玉的秀儿真挚地爱着憨厚英俊的王贵。于是,两人结伴私奔,躲入官山,一日,路经悬泉寺恰遇在此隐居的同村人傅山先生。傅青主为年轻人真挚的爱情所感动,但将其二人留住寺庙里有所不便,于是将他们领到悬泉寺顶层一间空闲石窑里暂住。油灯下,傅山先生证婚,秀儿与王贵喜结伉俪,终成眷属。后来,石窑被人们称为成亲窑。
前往悬泉寺游览的青年男女和热恋中的情侣,大都要进成亲窑观赏一番,并在窑内系上一根红绳,意在保佑他们早日成婚,幸福美满。
有诗曰:一男一女结伴来,遇仙相助舒情怀。成亲窑中传佳话,行人到此亦徘徊。
成亲窑 和太生/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