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资源
首页 > 本地资源 > 民间故事 > 详情页

太原旅游景区民间故事专辑——太山篇

发布时间:2022-04-12 21:28:11 浏览次数:5045 文章来源:太原市文化馆

导  语      


太原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一座有2500多年建城历史的古都,“控带山河,踞天下之肩背”,“襟四塞之要冲,控五原之都邑”的历史古城。这里地处黄河中游,支流汾河贯穿本市,成为三晋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文化,形成了深厚的人文底蕴。太原人民在这块土地上,既创作了丰富多彩的舞蹈、音乐、绘画艺术,也创造出浩如烟海的口头文学——民间故事。我们将陆续推出旅游景区民间故事,以飨读者。

本期为大家讲述太山相关民间故事。



太山简介      


太山位于晋阳古城遗址以西的风峪沟内,海拔一千一百七十八米。太山风景得天独厚,如烟似云的浓雾时聚时散,虚无缥缈。山峦绿树飘浮在半空,鸟鸣鹊叫,分外清脆悦耳,是一处极好的游览胜地。



         太山掠影  和太生/摄





望都峰的来历

                   /王春生


 望都峰,位于太山东护寺坡,店头村东北侧。突兀山峰,俊秀挺拔,树木茂盛,与蒙山、龙山鼎足而立,可远眺唐代北都晋阳城。

 相传唐显庆五年(660),高宗李治与皇后武则天驾巡太原,瞻礼童子寺龙山大佛和开化寺蒙山大佛后,游览太山,信步至平坦的东坪地东北角时,向四周瞭望,只见群峰碧翠,花团锦簇。高宗李治想眺望北都晋阳,可就是看不到。皇后武则天在旁边说:“这山再高点就能看到了。”话音未落,就觉得山体在向高处不停地长着,武后与高宗皇帝及随从随着山体向上也高升着……武后忽然高声言道:“好了,好了!我看清楚北都城全景了!”脚下山体好像听到指令,立即停止了向高生长,至此便形成了太山东坪的望都峰。


           望都峰  和太生/摄



太山石敢当

                 /臧云翔


 太原风峪有座山,因山脉形似一个大大的“太”字,故有太山之名。太山人石敢当,因力大无穷,对外自称太山石敢当。

 后汉高祖刘知远还是晋阳留守时,将举大事,招募武士兵丁。石敢当带着四十斤铁锤应征入伍,臂力超群,勇冠三军,人莫能敌,屡建奇功。

 后唐末年,李从珂起兵,与后唐皇帝李从厚争夺帝位,石敬瑭也领兵赶赴都城洛阳,在路上碰到出逃的后唐皇帝李从厚。石敬瑭和李从厚到屋内密谈,刘知远为防万一,就暗地里派勇士石敢当前去保护。石敢当在袖子里藏了一把铁锤,站在石敬瑭的背后。李从厚的随从以为石敬瑭没有忠心地保护皇帝李从厚,就抽剑向石敬瑭刺来,石敢当抽锤碰飞刺剑,掩护着石敬瑭躲进旁边的一个屋子里,用巨木将门挡住。等刘知远闻讯带人赶来时,石敢当为保护石敬瑭,杀死李从厚的随从几十人,终因寡不敌众而战死,然而却给刘知远赶来营救石敬瑭赢得了时间。

 石敬瑭称帝以后,为感谢石敢当的救命之恩,借其勇以辟邪,在军营口、桥路要冲之处刻“太山石敢当”五个字,以石刻其志,书其姓名,借以御侮防危。

 此俗流传开后,民间的墙上及街角处也经常见到“太山石敢当”的字样,取逢凶化吉、避邪增福之意。后人不知“太山”为何处,而改写成“泰山石敢当”了。


     


     

聚宝盆的传说

              /王春生


 据店头村老辈人传说,太山龙泉寺规模很大,住寺僧人、俗家弟子众多,诸神庇佑、香火旺盛。龙泉寺告竣之时,有一镇寺之宝谓之聚宝盆,金光闪闪,由住持方丈藏于密室保管,除寺内高僧之外,其他僧侣弟子一概不得而知。据说在此聚宝盆内放金生金,放银生银,放几粒粮能生一盆粮,取之不尽,用之不竭,除供众僧衣食外,还要支粥棚急救大量的灾民。此项支出,一是来源于平时信徒们的供养钱、布施钱;二就是赖于聚宝盆内生出的钱粮。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不知何时,太山龙泉寺内密藏聚宝盆的秘密被外人知道了。

 某年的一天,一南方人使钱买通了一群江湖草寇,手持刀剑、棍棒闯进龙泉寺,要找聚宝盆,看门的僧人拦都拦不住,还受到辱骂和拳打脚踢。小和尚们见势不妙,便跑着通报住持。

 住持这时正坐禅念佛经,得到通报后沉思片刻,转念想起,去年春天首座大弟子提出要一睹聚宝盆的真容,想验证一下是否灵验,自己没有答应。过了一段时间,记得在盛夏暑天炎热难当的一天晚上,他做完佛事洗漱毕,回禅房准备休息,推门之时,门突然开启,一个熟悉的身影擦肩而过,迅速消失在寺中。当时住持未想许多,走进禅房后,习惯性地查看密室,一看大吃一惊!密室石门上明显留有刚用利器撬过的痕迹,回想刚才准备推禅门的一幕,呵,这个熟悉的身影原来是首座大弟子,他早时间提出的要求,遭回绝后想必是要窃走聚宝盆。想到这里,住持连忙让值日僧敲钟,聚众僧于大殿之内,将刚才发生的事从头至尾讲了一遍,看到首座大弟子脸色泛红,神态失常,于是将其赶出龙泉寺。回忆这段往事,住持方丈意识到这些歹人是冲聚宝盆而来的,于是叫侍从小和尚来到他的禅房内密室处,按下隐蔽的机关,开启密室门,小心翼翼地捧出一个精致正方形木盒,递给小和尚:“立即将此盒密藏起来,不要被人发现。”小和尚把木盒藏于僧衣内快步出寺而去

 ……

 小和尚前脚刚走,江湖草寇便寻了进来,这时住持已定神稳坐于蒲团之上,手拿佛珠默念佛经。闯入住持禅房中的草寇领头人对住持道:“我们这些弟兄,拿人钱财替人办事,今天来主要是帮去年被你赶出寺院的大弟子来取聚宝盆的,请拿出来吧!”住持听后暗思忖,“呵,原来如此”,随口说道:“阿弥陀佛,善哉!善哉!哪有什么聚宝盆?那只是个传说而已,不信,施主们可以随便搜。”话毕,住持方丈继续坐禅念佛,这帮人听后无可奈何,便在领头人的指使下,翻箱倒柜,禅房、密室、殿堂逐个搜寻起来。草寇们气喘吁吁折腾许久,就是找不到聚宝盆,于是谩骂一通,悻悻地离开龙泉寺,向雇主交差去了。

 草寇离寺后,住持方丈找来藏木盒的小和尚说道:“善哉!善哉!本寺劫难已过,你赶紧把木盒取回。”小和尚拿上铁锹赶赴藏盒之处。原来,小和尚接过住持递来的木盒,带上铁锹,避着人跑出寺西侧门,直奔龙泉寺西南不远的松柏树林小山丘处,在一棵锹把粗的柏树下,弯腰挖了个坑,将木盒埋于坑内。为了不被忘却,小和尚左手握紧这棵柏树主干,右手用力按顺时针方向扭了树干一圈。

 小和尚返回藏木盒的小山丘,发现满山全是他做的记号,树身扭成顺时针状的大小柏树。柏树记号难辨,于是小和尚又寻动土痕迹,左寻右找就是找不见。小和尚飞报住持方丈怪异之事,全寺僧众一连多日翻遍整个山丘的松柏树林也不见聚宝盆的踪影。住持方丈言道:“此盒所装聚宝盆乃佛祖神器,得之有缘、失之亦皆缘。阿弥陀佛,出家人四大皆空,善哉!善哉!”

 从此之后,太山龙泉寺没有了聚宝盆,而西南山丘上的柏树树干却都扭成顺时针状。



     

     
    拖碑的故事

                /王春生


 太山龙泉寺前院,东北侧古槐树旁,矗立着一块巨型唐碑,于唐景云二年(711)所立。此沙石巨碑通高六米,宽近七米,厚有三十五厘米,碑置石雕赑屃背上,多少年来碑基和半个碑一直被土掩埋,地面之上仅露着三米左右的碑体,由于年久风雨侵蚀,碑文字迹大部分已消失,只有断续的只言片字可读。碑额上雕刻的璃首,生态逼真。

 如此巨碑,重约五吨,是怎么运到此处的呢,店头村老辈人说:碑在晋阳古城雕镌完成后,置于一个木质的百轮平板车上,用整匹红布盖于碑体,选用一头大黄牛驾辕平板木车,前有两头大黄牛拉套牵引,专业车夫赶车,寺中僧人护碑。车出晋阳西城门后,沿着西通交城、娄烦及陕西、甘肃等地的古驿路小心慢行,用了半天工夫才来到太山脚下。由于太山龙泉寺建在西坪和两山之间的崖岩之上,径直从太山沟口搬运如此巨碑到寺中,看来路近,但松柏成林,山路陡峭崎岖,根本不可能完成。寺中住持、高僧思来想去,最后想到太山龙泉寺西坪紧邻店头村东的桃坪沟。住持派一个高僧和两个小和尚去实地查看,决定在桃坪沟与太山西坪处辟一条通运碑车的山路。住持派弟子去店头村及附近村雇来几十人与寺中僧侣们一道抡镐挥锤破石,从店头村桃坪沟口向太山西坪上的龙泉寺筑起山路来。大约用了近两个月的时间,一条能拖运碑车的山路修成了。

 一个晴空无云之日,大伙牛拉人推向寺中运碑。时近午时,运碑车好不容易行至桃坪沟内一半路程时,突然间天空乌云密布、狂风大作、电闪雷鸣,大雨顷刻而至,运碑的僧侣众人忙着寻找就近的山檐或山洞避雨。半个时辰以后,雨住天晴,不料山洪倾泻而下将修好的山路冲刷成坑凹,两侧山体滑落的泥石布满整条山路,车不能通行。立碑之日就在明日,这可如何是好,急得住持与众僧浑身直冒汗珠,不停地责备老天爷,早不下晚不下,偏偏此时下大雨。

 “莫急、莫急,大家消消气。”住持与众人顺着话音扭头,看到一位身着褴褛衣裳、慈眉善目、面带笑容、花白胡须的老者,右手拿着一根羊鞭,左手用绳子牵着一只大黑羊,站在山坡上。众人惊诧,老者什么时候来此放羊。住持向老者施礼说道:“阿弥陀佛!施主,怎么能不着急,费了好大的劲,刚修好的运碑路被雨水、山洪冲成这样,如何才能将碑运至寺中?”老者答道:“这条路既成这样,靠牛拉运、人助推车,是无法按时运到庙里的,我有一法,用我身后的这只黑羊代替牛拉车,定能将碑按时运到寺中。”“老人家,您多大岁数了,就别开玩笑了。”住持说道。“怎么是玩笑,不信,我来一试。”老者应声说道,说着走到运碑车前,解去牛套,将牵山羊之绳系在运碑车辕上,山羊呈牵引状。老者言道:“我用此法运碑,有一规定,请大家须闭目一会儿,不许窥视。”住持与众人应允照做,刚一闭目,耳旁徐徐一阵和风,听得太山西坪山顶小和尚高声喊:“住持,巨碑已在寺中前院。”住持与众人睁眼观察,运碑车不见了,三头黄牛在山坡上啃青草,众人沿着崎岖山路快步向寺中走去。果不其然,运碑车与巨碑已在院中。众人正在议论时,寺北半空中霞光万道、彩云朵朵,观音菩萨手持净瓶骑着朝天犼兽,腾云而行。众人恍然大悟,赶忙跪拜。原来是观音菩萨显灵相助,那只大黑羊就是观音菩萨的坐骑。从此以后,店头村东的桃坪沟便更名为拖碑沟。


          太山唐碑    和太生 /摄



       

 


        

     

     

   

     

 李存孝打虎

                /张德一


 晋源区风峪沟太山脚下,有一座用石头砌就的圆形古墓,埋葬着唐末晋王李克用的义子李存孝,人称十三太保,乃是古代有名的勇将。

 李存孝是北路人,名石娃,相传是个有娘无爹之人。有一年春暖花开,十五六岁的石娃之母和邻家的几个女孩相跟到野外摘菜。路过一家有钱人家的坟茔,里面有许多石人、石马、石猪、石羊,精雕细琢非常好看,吸引得几个女孩不约而同地进去玩耍。她们游耍了一阵便坐下来休息,对面正好是一个顶盔贯甲、威风凛凛的武士。

 忽然,有个女孩提议:“咱们轮流把菜篮子往石人脖颈上扔,看谁的能挂上去。”其余女孩同声呼应,都站起来把篮子往石人的脖颈上扔去,别人的都没挂上去,唯有石娃之母的篮子正好套在石人的脖子上。众女孩笑语喧哗,把她拥到石人跟前,指着石人对她说:“这就是你的汉子,你们两个成亲吧!”不由分说强迫她和石人拥抱亲嘴。孩子们玩耍本是一件平常之事,可石娃母亲自那天以后肚子竟一天天大了起来,爹娘越看越不对,再三严加追问,但也问不出个名堂。她爹气坏了,下狠心要把她活埋,以免被村里人笑话。她娘心软,趁她爹不在跟前,偷偷地拿了些衣服盘缠,连夜打发她远走高飞逃跑活命去了。

 一个没有出过远门的黄毛丫头,举目无亲信步向南走去,一路受尽了恓惶苦难,终于找到一个可以安身的小山庄。有位没儿没女的善良老妈妈,怜悯她的遭遇,收留她认了干闺女。她生性绵善,又心灵手巧,帮助老妈妈做这做那,二人相处得犹如亲母女一般。后来她怀胎十月期满,生下个胖小子,高兴得老妈妈眉开眼笑,便给这孩子起了个名字叫石娃。穷人家的孩子无钱念书,石娃不满十岁就给财主家放羊,他天生力大,不怕狼虫野兽,一干就是好几年。

 有一天,风和日丽,石娃赶着一群羊在山沟放牧,羊儿低着头一边吃草一边向前移动。突然羊群一惊,相互挤碰乱成一堆,只见一只斑斓猛虎冲进羊群。石娃怒火中烧,抡起放羊铲就打,老虎张牙舞爪向石娃猛扑过来,石娃一闪身躲过。老虎返身又一扑,石娃又躲过。当老虎第三次扑过来时,只见石娃一个闪身侧步,乘势一纵,骑在老虎背上,两只像铁钳子般的手,紧紧卡住老虎的脖子。老虎拼命地挣扎,两只前爪使劲地在地上乱刨,几下就刨成一个大坑。石娃顺势把老虎的嘴按在坑里,老虎喘不上气来,越挣扎越没劲,不多一会儿就不动弹了。石娃怕它不死,抡起拳头又在老虎身上乱打一气,直到打瞎了老虎两只眼,石娃才长出了一口气,感到身上酸麻困乏。

 “吠!”突然沟涧那边传来一声大喊,石娃一怔,抬头看见沟那边有十数个骑马拿弓之人,中间一位好像首领的年长者正朝这面说:“你是谁家放羊小儿,怎敢打死我的老虎!”石娃眼睛一瞪,理直气壮地回答:“既是你的老虎,就不该吃我的羊!”那人的口气马上缓和下来说:“那你也该把死虎还给我吧。”石娃二话不说,俯下身去把死老虎拽得翻了个身,握住两只后腿,使劲一提,呼的一声,就隔山沟扔了过去。沟那边骑马的人都看得呆了。

 中间的年长者更是又惊又喜,惊的是山沟里的小羊倌居然有此神力,喜的是今日遇上了如此勇猛之人。原来此人就是被封为河东节度使的晋王李克用,这一天围猎从山后追撵一只老虎,恰好看见石娃徒手杀虎、隔山扔掷的生动场面。李克用对石娃爱不能舍,便将他收为义子,改名李存孝,位居 十三太保之列。李存孝打虎的那个山沟,从此就被叫作打虎沟,遗址即今西山西铭矿的大虎沟。

 李存孝追随李克用东征西杀,立下许多功劳,但被李克用另一义子李存信忌妒诬陷,于是心怀不满与敌军私通,被李克用捉拿车裂而死,埋葬于晋阳城西风峪沟。此是后话且不提。


       李存孝墓   和太生/摄


     

   

       


太山龙泉寺             /张德一 

古晋阳城,西行三公里,经乱石滩入山,即风峪口。此处南连悬瓮山,北接蒙山,柏林丛茂,苍翠欲滴,狭谷幽深,一片清新秀丽。入峪一公里从旁谷折北拾级而上,崎岖盘旋,只见画阁修廊上下参差掩映于青峦翠柏之中,此即太山寺,又叫龙泉寺。由于寺院建在太山上,故名太山寺。“太山”之名,始见于沈约(南朝梁文学家)的《宋书》。

 据清道光《太原县志》,龙泉寺始建于唐景云元年(710),原为道教庙宇,名昊天观。今山门檐下椽柱头上还保留有“道家八卦”遗痕。金末元初毁于火,明初重建,改为佛寺。相传明初,有一年这里旱情十分严重,乡亲们纷纷来此祈雨,有人在今龙王庙发现了泉眼,乡亲们以为这是祈雨的结果,龙王赐泉了,因而给它起了个“龙泉”雅号,并兴建龙王庙。庙前有方潭,清冽的泉水从石雕的龙嘴里潺潺流出,宛如一条巨龙隐藏其中。


  龙泉寺大殿   和太生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