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旅游景区民间故事专辑——永祚寺篇
发布时间:2022-02-01 11:27:44 浏览次数:5593 文章来源:太原市文化馆
太原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一座有2500多年建城历史的古都,“控带山河,踞天下之肩背”,“襟四塞之要冲,控五原之都邑”的历史古城。这里地处黄河中游,支流汾河贯穿本市,成为三晋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文化,形成了深厚的人文底蕴。太原人民在这块土地上,既创作了丰富多彩的舞蹈、音乐、绘画艺术,也创造出浩如烟海的口头文学——民间故事。我们将陆续推出旅游景区民间故事,以飨读者。
本期为大家讲述永祚寺相关民间故事。
永祚寺,俗称双塔寺,为国家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由寺院和塔院两部分组成。寺院为二进院落布局,中轴线上有山门、二门、大雄宝殿和观音阁,两侧为一进院东西厢房和禅房、客房。寺院的东南隅为塔院,现存明代砖塔两座。双塔对峙,均为八角十三层楼阁式空心结构,通高五十四米,为太原市的地标景观。寺内还种植牡丹一千余株,有名的品种二十余种,其中明代紫霞仙为最古老的牡丹品种之一。
永祚寺 和太生/摄
文峰塔和喇叭塔
/王继祖
郝庄村南永祚寺的两座砖砌大塔,自相继问世以来,就被一些文人墨客仕官乡绅赞誉为文笔双峰、晋阳奇观等。但是,当地的人们,尤其是祖祖辈辈居住在太原市东南一带郝庄、松庄、马庄和郝家沟的百姓们,并非这样不分彼此、笼笼统统地去赞美。他们把位于东南的那座古朴、微微侧斜的塔称誉为文峰塔,而把那座位于西北边,用琉璃砖砌顶、琉璃瓦卷边的塔叫作喇叭塔。这是为什么呢?每当你向当地人问询时,他们就会给你讲述一个流传了很久很久的故事。
相传,太原这个汾河湾原来是块宝地,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文化发达、人文荟萃的好地方。但是,自打北宋的第二个皇帝赵光义,火烧了古城晋阳,铲掉了系舟山上的“龙角”,又在汾河东岸新建了“钉子街”的太原新城后,就把太原的文脉宝气给破坏了。也就是从那个时候起,太原市的人们开始轻文重贾,文化水平每况愈下,人才也随之凋零。轻文重贾之风,一直风行了好几百年,以至山西晋中的商贾遍及全国,举国上下都说:晋人善理财经商。
说来也怪,大约是在明代万历皇帝登基后不久的那段时间,谁也弄不清是从何地刮出一股风来,说什么,太原出不了文人,文脉被破坏了,是因为魁星所居的“翼”(即太原的东南方)地形太低,文脉在此断了,宝气从这里跑了。要想昌盛太原文脉,重振太原文风,养衍出文人来,只有在“翼”方补建一座文峰塔,来弥补地形的不足,方能开创一带新风。这本来是迷信的东西,但在那个时代又有几个人不迷信呢?
就在这股风刮遍太原府城每一个角落的时候,被权臣严嵩迫害而丢官的傅霖回到了家乡。说起傅霖,他为官清廉,刚正不阿,是地方上有影响的文人,因为他是被人痛恨的奸臣严嵩所迫害,所以人们都举荐他负责,带领大家在府城东南的向山脚下破土动工建起了一座巍峨高大、古朴庄严的大塔,弥补了太原地形不足,保住了太原文运的通畅。人们都把这座塔叫作文风塔、文峰塔。
文峰塔问世后,太原的文风是否得到了发扬光大,暂且不说,但人们内心或多或少地得到了一丝安慰。
光阴似箭,不觉又是数十年过去了。某天,一个得道的和尚云游来到了太原,他就是那个效忠于朝廷,连万历皇帝的母亲都皈依其门下的妙峰法师。他看到向山脚下的郝庄塔,以为是新修的寺院,就直奔而来。当他发现那并不是一座寺庙,而是一座补辅文运的文峰塔时,不由得从心底泛起一股妒火,口中念念有词说:“如此一块宝地竟被俗塔所占,可惜啊,可惜!”也就是在这天傍晚,他打着慈圣太后的招牌,游说于晋王府,以文峰塔微微发斜,倒塌于晋王不利为借口,攻击傅霖是抗上被革的昏官,所建文峰塔乃是沽名钓誉,只开一方文风之衍。他请求晋王让他在文峰塔旁边另建一座为大明扬万代国祚、保晋王胤不断的佛塔。
于是,这个和尚打着“受晋王的邀请”,由“慈圣太后襄助”的金字招牌,在文峰塔西北十五丈余的地方,大兴土木建塔。
为了压文峰塔一筹,妙峰计划此佛塔无论从规模还是高度都要超过文峰塔。但是,太原人民对他破坏太原文运的恶行非常不满,在建塔的过程中四下传言:“文峰塔斜倾,就是因为黄土疏松,塔基没法牢固的缘故。现今所造佛塔若比文峰塔还高还大,搞不好会斜倾倒塌的。”妙峰听到这个传言后,六神无主,唯恐出了差错,就下令七层以上缩短层高,聚拢收分。结果佛塔盖起后,虽比文峰塔稍高寸许,但是,因其地势低,远远望去仍比文峰塔低。
佛塔完工后不久,就从郝庄村一带传出佛塔是个喇叭塔,是和尚给朱家皇室念经时吹吹打打用的。至今,这一带仍流传着这样一段民谣:
郝庄塔,郝庄塔,喇叭难把文峰压。
文风昌盛没遮拦,香火几度断绝煞。
文笔双峰
/王继祖
太原双塔寺的两座高塔,还有一个很好听的名字,叫作文笔双峰。说起这个名字的来历,至今还流传着一个动听的故事。
相传,住在天上兜率宫的太上老君常常驾着五色祥云去天上的霄罗殿,参加玉皇大帝的酒宴。一次,他又驾着云从太原上空飘过,很想看看太原的风景。因为,他听别的神仙说过,太原美极了。
当他睁开经常眯缝的眼睛,透过层层云雾向下看时,第一眼就看到太原晋祠,只见殿阁峙空、飞檐翘角,古木参天、苔藓绣地,泉水流玉、波动涟漪,不觉心旷神怡,引发了好奇心。于是,第二眼向北边看下去。这一眼正看到兰村的窦大夫祠,只见荷花点点、映日怒放,古祠森森、依山傍水,烈石寒泉、袅袅水汽,不让晋祠半分。第三眼向东看下去,看到的却不同前两眼,只见城东,土丘参差,山下干涸,卵石累累,人烟稀疏,毫无生气。于是,他叹息起来:好端端的一个城府胜地,水色山光,唯独东面太不景气,缺些点缀……
过了一些天,玉皇大帝发下敕令,要百神百仙都到霄罗殿饮酒吟诗,比试文采。太上老君修道多年,无所不知,无所不精,是天上有名的文章妙手,接到玉帝老儿的请帖后,便从笔架上拿了两支笔,放在袖筒中,驾云向南天门驰去。飘行到太原上空,太上老君不由得又向东山望去,一股心思涌上了心头。他想,咱虽老了,但常在天庭舞文弄墨,每每争个头名,那有个什么意思,何不把这两支笔赠予太原东山,既可填补其缺陷,又可大展太原文风。他一边想着一边向着太原府城看了一眼。他这随随便便地一看,恰巧看到了城中的文瀛湖,于是心头一亮:这文瀛湖的两湾水,不正是一副好端端的砚吗,可惜无笔来配,正好把这两支笔赠予太原,好使笔砚相配,落得人间赞扬。
这样,太上老君决定不再去霄罗殿比试文章争名夺彩了,顺着清风把大袖子一甩,将两支笔投了下来。那两支笔离开老君的袖筒后,在空中飘飘洒洒,一前一后,冲着东山脚畔而来,不过片刻便稳稳地插在山脚,变成了两座高大的砖塔。
自打太原城东有了这两座塔,城中的文章劲手,层出不穷,于是人们就给这两座塔取名叫作文笔双峰,把海子边的两个湖叫作状元砚。据说,每到夜深人静、皓月当空的时候,双塔的塔影,便能从东山投映到文瀛湖的水中,好像毛笔在吸墨,准备大显身手。
鲁班救众
/王继祖
在民间的流传中,鲁班是土木瓦行的祖师爷,他时时刻刻都想着泥瓦行的弟子们。有关鲁班的传说,多得说不完、数不清。这里所讲的一个传说,是鲁班修双塔、救众生的故事。
相传明代末年,太原府的东山一带,闹了一次地震。在地震的那天夜里,大雨像锅翻了一样往下灌,东沙河的洪水像一条发狂的蛟龙怒号发狂,河水溢出河岸,一直淹到双塔寺的寺院墙边。周围的村庄墙倒屋塌,忙累了一天的人们,被这想不到的灾害吓蔫了。
第二天,风停了,雨住了,双塔寺的两座大高塔,像被大锯子锯了一样,从上到下裂成了四个瓣瓣儿。双塔寺本来叫永祚寺,是奉皇帝的圣旨,由皇家捐钱建造的,为的是保佑皇家的洪福。如今,这双塔变成了四个瓣瓣儿,那还了得。
有道是“喜事不出门,祸事传千里”。双塔裂损的消息,像没有腿的风,一下子刮到皇帝的耳朵里。昏庸无能又迷信的皇帝老儿,以为这是上天的警告,急急慌慌地下了一道圣旨:“三天之内修好双塔,不然太原府的泥瓦匠全部斩首,一个不留。”这道圣旨,像催命的小鬼,比地震还吓人。官家接到皇帝的圣旨,立刻把太原城的泥瓦匠们用绳子串成一串一串,押送到双塔寺,强迫他们舍命修塔。
话好说,事难做,要想在三天内修好两座裂塔,比登天还难。没奈何,匠人们只好围着塔转来转去,大眼瞪小眼等着被杀头。就在这时,从山坡的那边走来了一个挑担子的老汉,这老汉头发白,胡子白,连眉毛也是白的,走起路来一摇一摆,好像没吃饱饭。只见他一边走一边嘶声大叫:
“锯破锅,锯破碗,锯大家什咧!”
他这么一喊,大伙才知道,原来是一个招揽生意的锯锅匠。在这紧急要命的关头,他并没有引起大伙的注意。匠人们都在议论着修不好裂塔要掉脑袋的事。锯锅老汉见没人理他,挑起担子,吆喝着走了。
第二天,匠人们还是想不出修塔的办法,围着塔乱转悠。这时,那个锯锅的老汉又挑着担子来了,而且边走边吆喝,越吆喝声音越高:
“锯破锅,锯破碗,锯大家什咧!”
匠人们一看又是那个老锯锅匠,都不搭理他,低着头各自想自己的心事。老汉见没人理他,只好跳起担子,吆喝着走了。
到了第三天,匠人们像热锅上的蚂蚁,急得快冒油了。这时,还是那个锯锅的老汉又挑着担子走了过来,他边走边破着嗓子大叫:
“锯破锅,锯破碗,锯大家什咧……锯破锅,锯破碗,锯大家什咧!”
声音越叫越高,搅得匠人们心烦意乱。匠人们的领头跳到锯锅老汉面前说:
“我们都急得眼睛发绿了,你还在这里乱搅什么?赶快走!快走!”
谁知老汉不仅不走,反而拉住匠人头说:“急什么,有大家什我帮你们锯”,弄得匠人头哭笑不得。为了赶快把锯锅老汉打发走,匠人头指着裂成四个瓣瓣儿的双塔说:
“你嚷着要锯大家什,那么请你把这两座塔锯好,行不?”
谁知锯锅老汉嘿嘿一笑:“小玩意,能锯,能锯!”匠人头半信半疑道:“大丈夫一言,驷马难追呀!”锯锅老汉说:“老汉一生不说虚话,就把这两座破塔交给我锯吧。”
众匠人听说锯锅老汉能修裂塔,都围过来说:“老人家,这可不是耍的,我们的脑袋都捏到你手里啦。”
老汉说:“好说,好说,今夜动工,日出交工”,说罢挑着担子走了。
这天夜里,匠人们仍放心不下,偷偷地走出工房,想到双塔跟前看个究竟。可是他们连塔影也看不清,只见双塔四周浓雾弥漫,不时传来一阵阵铿锵的铁器声,声音急促而有节奏。随着声响,冒出闪烁的金星,一闪一灭。这一切令匠人们感到惊奇。
早晨天一亮,雾霭慢慢消散,露出了两座十三层的雄伟高塔,塔身整整齐齐,不见丝毫裂纹,完美无缺。但是,锯锅老汉却不见了,只见一副挑担留在塔边。一个胆大的匠人爬到塔顶,发现塔身上有两个腰粗的大铜锯钉,结结实实地把破裂的
塔身钉在一起。在那铜锯钉旁边的一块大青砖上刻着十个大字:
“不为献皇帝,只为救兄弟。”
直到这时,匠人头和匠人们才弄清,修宝塔救他们命的锯锅老汉,就是祖师爷鲁班啊。
双塔上顶帽的故事
/王继祖
慈圣太后一时高兴,主动出资要在太原修建寺庙。为什么要选择太原呢?据说,慈圣太后认为唐代李渊起兵太原而统天下,太原也算帝王创业之吉地,因此决意在此修建寺庙,以祈祥瑞,并选派了当时精通建筑技艺的法妙禅师——法号佛灯,前往太原选择吉地修建寺庙。
佛灯受命到太原后,终日四处游览,寻觅吉地。一天他偶见太原城东南有兆气祥云久集不散,认定这是吉地,因此在郝庄村旁的丘陵高地选点建寺。佛灯广出布告,招聘能工巧匠修建寺院。
佛灯经过长时间精心构思,参考各种塔形,绘制蓝图,然后组织、指挥能工巧匠进行施工,首先建筑一塔。
数千名工匠经过精心雕筑,全部采用砖砌,且按照宋元时期的木结构形式,用砖雕出斗拱、飞檐、栏额等形状,塔身十三层,意取十三层天,塔形八角,象征八卦方位,塔高一百八十尺,暗合半个周天的度数。采取外围分层塔架分层建筑,里面边砌塔梯边建筑,经过三年时间,一座雄伟的高塔耸入云端。
塔身十三层建成了,搞个什么塔顶呢?佛灯设计用铁铸成一个完整的塔顶帽,上面仅铁帽顶串珠,就有高三丈、直径一丈的圆串珠体,重量约有千斤。
塔顶铸成,又加以镀铜,阳光一照,金光闪烁,犹如明镜一般。佛灯对此十分欢欣,但是怎么安上这个完整的塔顶呢?这件事却把佛灯和所有工匠们给难住了。一连几个月的研究商讨,到处访求名人高师,都没有好办法。一个个对如此完整的笨重塔顶帽装上塔顶,都只是摇头摆手、张口结舌,毫无办法。
一天,天晴气爽,红日当头,工地上围满了能工巧匠。正在人们纷纷议论,佛灯犯愁的当儿,从庙外走进一位白须老人,手拄拐杖,进得寺院,喊着肚饥,要求施饭。老人喊叫半天,无人过问,谁也没有心思去搭理他。
佛灯只是让两个小僧给白须老人找点饭吃,自己仍在苦思着。
两个小僧将白须老人带到厨房吃饭,并且询问老人:“老施主,今年高寿?”
白须老人笑着回答:“嘉靖八年(1529)生,算起来也八十六岁啦!”
“老施主要到哪里去?”“上五台山寻徒儿!”“你徒弟在五台山干啥?”“修建寺庙!”“那你老人家也懂得修建寺庙?”“会点油漆彩画!”
“老施主,你看我们这个塔,建了三年才建成。就剩个塔顶帽安不上,把我们都快愁坏了。”
白须老人朝塔顶看了看,笑着说:“人说佛灯,绝顶聪明,悟出道理,何须点明。”
小僧急切地问:“老施主,你告诉个上塔顶的好办法吧!”
白须老人一面笑着,一面用手比画着说:“你看我这把年纪,土都埋到脖子上的人啦,还能想出个啥办法。佛灯一定会想出办法来的。”他稍停一会又接着说:“你俩快去请来佛灯,别让他钻牛角啦。请他来,我告诉他办法吧!”
两个小僧一听,高兴得都要蹦起来,忙跑到塔院请佛灯。佛灯听两个小僧报告说,白须老人有上塔顶的办法,喜得他同两个小僧快步来到后院厨房,只见盘碗残汤仍在,白须老人却不知去向。他连忙派两个小僧去找,一个时辰过去了,前院后院跑遍了,毫无踪影,于是就认真盘问两个小僧关于白须老人交谈的情况。当他听完两个小僧详细地叙述白须老人的话后,似有所动,坐在那里反复推敲着这两句话:“悟出道理,何须点明。”“土都埋到脖子上的人啦。”“好一个土都埋到脖子上的人,有办法啦!”佛灯突然拍案而起,高兴得飞步跑到施工巧匠中,商定着上塔顶事。塔顶终于采用了白须老人隐语指点的办法,把整个塔用土埋起,像座小山似的,这样将塔顶帽从土山脚下拉到土山顶,安在塔顶上;然后再将土山挖掉,露出整个塔身。这座塔修成后,因为慈圣太后曾封有“宣文”的尊号,便将塔命名为宣文双塔,后为让后代子孙永享王朝,又把寺院定名为永祚寺。
鲁班点化佛灯安装塔顶帽的故事便由此传开,流传至今。
双塔的由来/王继祖
相传,明代山西平阳府有一个巧夺天工的泥瓦匠,名叫李福。他家祖祖辈辈都以盖房、筑院、建楼、造寺为营生,远近闻名。李福长大后,在爷爷和爹爹的传授下,泥瓦行当的活没有一项不精通,成了名震三晋、闻名海内的高手。
因为李福的名气大、手艺高,那些地主老财、达官贵人,甚至连皇亲国戚,都争先恐后地请他去盖庭院、造官府、建寺庙、修宫殿。可是,李福对这些有钱有势的人非常讨厌,不想侍候他们。为了逃避他们的纠缠,在一个漆黑的夜晚,李福偷偷地逃出了老家,跑到五台山隐姓埋名,落发出家当了和尚,改名福登。
明代的万历皇帝,非常迷信,他的母亲李太后更是一个笃信佛教、整天念经的人。李太后娘家是太原府人。当时坐镇太原的晋王为了讨好万历皇帝和李太后,便给万历上了奏折说:“要是在太原府的东山建造两座高塔,就能保佑大明王明朝国运亨通,保护皇帝和太后洪福齐天。”
万历皇帝看了晋王奏折后,龙颜大喜,马上下了一道圣旨,命令晋王在太原府的郝庄村建造两座高塔。
在那个时候,皇帝说了要办的事,那是非办不可,谁要走了样,就杀谁的头。于是乎,晋王大动干戈,到处寻找能工巧匠。李福的手艺高,名声大,人们都说他是鲁班爷再世,自然是晋王要找的第一号人了。可是谁也不知道李福到了哪,怎样才能找到呢?第一个七天过去了,第二个七天过去了,眼看七七四十九天过去了,还是不见李福的下落。这一下万历皇帝可火了,命令晋王:十天之内,必须找到,找不到杀头。
皇家的权势最大,皇家的走狗最凶,皇帝下旨找的人,没有找不到的。李福的下落到底还是被晋王打听到了。他派出一哨人马直奔五台山的寺庙而来。
再说李福,虽然出家当了和尚,但对家传的手艺总是恋恋不舍,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常用泥巴、木块做些亭台楼阁的小模型,练练手艺,消遣时光。俗话说“没有不透风的墙”,慢慢地寺庙里的和尚都知道福登原来是个能工巧匠,还会做许多小玩意。
永祚寺碑廊 和太生摄
这一天,福登闲得没事,就用泥巴捏起来,捏好一座小塔后,仍兴致不减,又捏第二座,刚刚捏好第二座小塔,拿在手里仔细琢磨时,房门忽然被踢开。晋王派的人闯了进来,来者看到福登手中的小塔,一把夺过来,阴阳怪气地说:“阿弥陀佛,总算把你给找到了。”说罢把桌子上的那座小塔也拿在手中,命令随从押了福登,连夜赶回晋王府。
晋王听说不仅找到了李福,还得到了泥捏的小塔,就像六月里吃西瓜,高兴得别提多美了。他立刻命令使臣,骑上最快的马,带上两座小泥塔,直奔北京,请万历皇帝定夺。万历皇帝一看呈上的泥塔,只见捏得小巧玲珑、精致无比,上下一共十三层,每层八角吊小铃,层层塔门旁都刻有栩栩如生的莲花、宝像,惊奇得眼睛瞪了个铜铃般大,连连叫道:“神塔,神塔,真是神塔。赶快破土动工,给我照这两座小泥塔的样子,建造两座大的。”
皇帝的话,那是一句顶万句。没过几天在太原府的郝庄村南,便调集了数万的工匠,在官兵的监督下,破土动工,开始造塔了。光阴似箭,只见树叶黄了又绿,绿了又黄,眨眼一年过去了,在李福和众工匠日夜艰辛的劳动下,两座高大巍峨的砖塔,像兄弟俩并峙在郝庄村南的向山脚下,为太原增添了不少光彩。而可怜的李福却经受了这一年的苦工,在双塔问世之后,瘦成了一把骨头,没过多长时间就离开了人世。
爬塔会的传说
/王继祖
农历六月十八,是郝庄双塔寺传统庙会的日子。有道是:“人有人名,地有地名。”双塔寺的古庙会也有一个名称,就叫作爬塔会。
要问这个爬塔会流传了多少年?恐怕谁也说不清,反正是一辈传一辈,也不知传了多少辈,直到如今郝庄附近的邻村上下,仍然流传着一句民谣:“六月十八,爬郝庄塔。”那么,爬塔会是怎么来的呢?请听一个美丽的神话传说吧。
相传,在四十九个四十九年前,太原城西南角的南海子住下一条黄蛇,西北角的黑龙潭住下一条乌蛇。这两个孽障在它们刚来蛰居时,倒还相安无事。后来日子久了,它们都修炼成精,谁也不服谁,每年六月十八就跃出水面比法斗狠。
一到这天,黄蛇变作黄蛟,乌蛇变成黑蛟,在太原上空狂争恶斗,把个太原弄得天昏地暗,飞沙走石,腥风血雨,瘟疫四起。
这一年,观音菩萨踏祥云,从南海到五台山拜访文殊菩萨,飘经太原上空时,看到郝庄双塔寺的两座高塔直插云端,就按下云头变作一个烧香还愿的老人,向双塔寺走去。当她推开山门时,发现整个寺院冷冷清清,不见人迹,耳闻经声,不见香火,便自言自语道:“难道是一座空寺不成。”
谁知她的这句话,惊出一个老态龙钟的和尚。这老僧双手合十,说道:“阿弥陀佛,不知施主驾到,有失远迎。”
老人说:“老师父,数年不曾来贵寺还愿,何以变得如此冷清?”
老僧说:“施主有所不知,这几年太原的南海子和黑龙潭,有两个成精的蛟龙作怪,弄得城郊四野瘟疫流行,人们连安生日子都过不下去,谁还有心烧香拜佛?”
老人道:“身为佛家弟子,慈悲为怀,何不降妖除病,造福一方,反而作壁上观?”
老僧答:“老施主啊,蛟妖邪术厉害,我等有何办法?如今寺内众弟子,为避瘟疫,各自逃生,只有老衲坐守空寺,青灯木鱼,尚不知何日归天。”
老人听后说道:“老师父,我倒有些法术,愿意降伏蛟怪,只怕投鼠忌器,伤了城中众生,不知你肯不肯助一臂之力?”
老僧闻言,立时跪拜于地,连连说道:“老施主,如能降妖灭害,消除瘟疫,老衲不惜肝脑涂地,追随前后。”
于是,老人扶起老僧,在他在耳边轻言几句,定下了除妖之计。
六月十八眼看就到了,老僧按照老人的妙计,出寺下山直奔太原城,在城中贴出了许多无头帖,上写:“六月十八,爬郝庄塔,消灾灭病,铲除蛟煞。”这几日,太原城中士农工商,正发愁如何躲过六月十八这个灾难的日子,一见无头帖子,纷纷扶老携幼,投奔郝庄双塔寺。
六月十八到了,观音变的老人徐徐飘上双塔寺中最高的殿宇三圣阁顶上,准备除妖灭怪。
太阳刚刚爬出东山顶,就听得南海子水声大作,冒起一股冲天黄浪,一条独角黄色蛟龙踏着巨浪跃入空中,摆开一副决斗的架势。就在这时,黑龙潭也冲起一股数丈高的黑水柱,直冲天际。黑浪中一条独角黑色蛟龙,冲黄蛟直扑而去。两条蛟龙,也不搭话便混战在一起。眨眼的工夫,从天上落下一阵腥臭难闻的黄雨和黑雨。
观音立时现出真身,手指正在空中大战的两条恶蛟,喝道:“大胆孽障,只管自己争夺高下,竟不顾太原百姓的死活,该当何罪?”
二蛟闻声,一看观音来到,吓得魂不附体,倒卷一阵狂风向水中逃去,说时迟那时快,只见观音菩萨顺手拔下两根头发,向逃跑的恶蛟抛去,说来也怪,那两根细细的头发,一下变成两条又粗又长的缚龙索,把黄、黑两条恶蛟紧紧地捆住。
这时,老僧才知道老施主原来是观音菩萨的化身,一下子扑到地上连连叩拜,并请观音菩萨赶快除掉恶蛟,为民除害。
观音微笑着说:“念这两个畜生苦修千年之功,饶它们不死,如今镇在双塔之下,保一方平安。”说罢把两塔搬起,每座下面压了一条,让它们永世不得翻身。自此以后,太原的百姓再也不受恶蛟的侵害和瘟疫的折磨了。而“六月十八,爬郝庄塔”却成了当地的一个风俗。爬塔会成为双塔寺一年一度的庙会,流传至今。
太原的牡丹花,不见经传,无论从种植的历史,还是种植的数量和品种,别说与洛阳,就是与彭州、亳县、淮阳、菏泽相比,也难以同日而语。可是,太原也有牡丹,并且如今尚有明代种植的牡丹花盛开于世,历经几百个春秋而不衰。这似乎又让别的几个牡丹花盛地,难以望尘。
永祚寺的明代牡丹,名字叫作紫霞仙,它植根于寺院主殿大雄宝殿前的方形花坛里。
紫霞仙牡丹,原产我国陕西一带,相传,武则天有一次想游览上苑,便专门宣诏上苑:“明朝游上苑,火急报春知。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吹。”当时正值寒冬,面对武则天甚为霸道的宣诏,百花仙子领命赶紧准备。第二天,武则天游览花园时,看到园内众花竞开,却独有一片花圃不见花开。细问后得知是牡丹违命,武则天一怒之下便命人点火焚烧花木,并将牡丹从长安贬到洛阳。谁知,这些已烧成焦木的花枝在洛阳竟开出艳丽的花朵,众花仙佩服不已,便尊牡丹为“百花之首”。其中,就有这焦骨牡丹紫霞仙子。
明万历年间,晋穆王朱敏淳觉得当时的永明寺,配十三层风水塔规模简陋,与省城太原的地位不甚相称,就下书五台山显通寺,邀请该寺住持,当时在全国颇有名气的福登和尚,来太原负责扩建大塔寺殿宇的工程。福登和尚是当时著名的高僧。万历皇帝的生母,那个笃信佛教的慈圣宣文李太后就拜他为师,皈依其门下。福登接到晋穆王邀请后,便来到太原。当他看到永明寺的风水塔微向西北倾斜时,就向晋王建议,在扩建殿宇的同时,另建一新塔于旧塔之左。晋王采纳了福登的建议并在慈圣宣文李太后资助下,用了四年的时间,在旧塔西北方建起新塔,两塔都称宣文塔;又新建了寺院,取名永祚寺,寺内有三座大殿,即现存永祚寺殿堂的主体建筑:大雄宝殿、三圣阁、两厢方丈和两廊配殿。
福登和尚拜见慈圣宣文李太后,禀报宣文塔与永祚寺完工情况,又启禀太后:
“寺院内栽松还是种柏?”太后沉思后说:“庙内除了松柏就不能种其他花木吗?”福登和尚答:“禀太后,种松柏,取松柏万古长青,不畏严寒,傲然挺立,坚韧不拔的气概。”太后说:“也不见得别的都比不上松柏,比如牡丹。”福登和尚不等太后说完,就接过来说:“启禀太后,咱的塔是以太后命名的宣文塔,永祚寺取‘永远传流,万世不竭’的意思。如果能在寺内栽种花中之王牡丹,那真是无与伦比了。只是,只是……”太后笑笑说:“师父是否想说牡丹已被武则天贬到洛阳之事,她能贬,咱就不能宣回来吗?”说着从小桌上拿起一张花笺:“我正在读大诗人元好问的诗,他看到盛开的牡丹紫霞仙时,倍感惊奇,欣然命笔赞美曰:
天上真妃玉镜台,
醉中遗下紫霞怀。
已从香国偏熏染,
更怕花神巧剪裁。
元好问把紫霞仙比作醉酒的杨贵妃,从天宫重返大地。这是多美的诗,多美的牡丹啊。那就把紫霞仙解贬,宣诏移返太原永祚寺。”“是,领懿旨,谢太后千岁,千岁,千千岁!”从此,紫霞仙牡丹就在太原永祚寺安了家。
这虽然是个传说,但紫霞仙牡丹确是明代移植于太原的。这种牡丹花种植年代久远,品种较为稀少,花型为单叶,也叫作单瓣型牡丹花,即使在盛开之日花瓣也比较少,是比较著名的观赏花。据研究牡丹花种的人讲,紫霞仙是早开晚收的花种,花期较长,花叶深绿,初开之时花瓣呈肉红色,盛开之际呈淡紫色,临近晚期则为正紫色,每当大部分品种的牡丹花开过盛期,临近凋谢或已经凋落时,正是紫霞仙喷芳吐艳、绽放沁香、蓬勃盛开之际。那时节,它独树一帜,花团锦簇,紫中透红,红里发紫,甚为壮观,无愧为牡丹花后期之佼佼者。再配上双塔寺其他三十余种牡丹,从颜色来看,红、粉、黄、白、紫、绿、墨色等,可谓九色齐全。
如今,每逢春夏之交,古刹永祚寺内牡丹古枝挺拔,竞放新花,整个寺院绮丽绚烂,嫣红姹紫,争芳斗妍,清香飘溢。游人摩肩接踵,争相观赏,置身于缤纷斑斓的牡丹花间,构成一幅花海人潮的春游赏花图。
二乔牡丹的传说
/景区供稿
在永祚寺牡丹园里,有一种叫二乔的牡丹,花朵有两种颜色,鲜艳美丽,很受游人喜爱。若说起这花来,还有一段动人的传说呢。
很久以前,有一对同胞姐妹,姐姐叫大乔,妹妹叫小乔。两人整天形影不离,一直相处得很好。她们俩都非常喜欢牡丹,一有空就跑到牡丹园里,为牡丹松土、施肥、浇水。当姐妹俩长到十八岁那年,有一天,突然从北方恶煞煞地飞来一条凶猛、粗壮的大黑龙,它在牡丹园上空盘旋、翻动起来。顿时,牡丹园上空黑云密布,不见了天日,“阿嚏”,黑龙打了个震耳的喷嚏,紧接着,天上便开始下起雨来。细细的雨虽然不算大,但奇怪的是雨水却是黑色的,像木炭水般的黑水落在牡丹上,牡丹花便枯萎起来,高挺的花朵也无力地垂下了头。
一个时辰后,黑龙飞走了,雨停了,太阳也露出来了。这时,乡亲们都纷纷跑到牡丹园里,被枯萎的牡丹惊呆了。就在这时,从西边的天空飘来一朵白云,白云上站着一位白发银须的仙翁。他声若洪钟地对百姓说:“要救牡丹,只有杀死黑龙,把它的血滴在牡丹花上,牡丹才能复活。记住,被黑水淋过的牡丹只能活七天。”说完,仙翁便不见了。
杀死黑龙,谈何容易。连黑龙住的地方都不知道,乡亲们再次陷入无望中。忽然,人群中有人说道:“这不难,杀死黑龙的事,就交给我们吧。”
大家一看,原来是大乔、小乔。“两个小姑娘连条狗都杀不死,怎么去杀大黑龙呢?”但人们又没有其他好办法,只好看姐妹俩的了。
一天过去了,不见姐妹俩行动,两天过去了,也不见姐妹俩行动。有人便催她们,可是姐妹俩却关着大门,待在屋里不出来,就这样一直过了六天。
第七天早上,枯萎的牡丹园里忽然长出了九百九十九朵新鲜美丽的牡丹花。到中午时分,牡丹园上空又开始乌云滚滚,天空又出现了那条大黑龙。它盘旋着,飞舞着,看到地上还有一大片牡丹没枯死,便恶狠狠地打了个喷嚏,天上便急刷刷地落起黑雨来。奇怪,新开的九百九十九朵牡丹花淋着黑水却一点也不枯萎,黑龙感到十分惊异,便下来看个究竟。当它落到离地还有五尺高时,突然,从牡丹叶下钻出了大乔、小乔,每人手中握着一把明晃晃的长剑。姐妹俩使出全身力气,猛地刺向黑龙的左眼、右眼。“啊!”黑龙痛叫一声,它双眼都被刺瞎了,痛苦地翻滚起来。姐妹俩毫不畏惧地与瞎了眼的黑龙搏斗,三个时辰后,姐妹俩才把黑龙杀死。大乔、小乔看着死在地上的黑龙,长长地出了口气,说道:“这下牡丹有救了”,说完就累死在黑龙旁边。
原来,这九百九十九朵牡丹是姐妹俩花了六天六夜时间用纸扎成的。因为她们知道,黑龙第七天一定会来的,便趴在牡丹叶下,袭击黑龙。乡亲们听到动静,纷纷赶来。他们看到死在地上的大乔、小乔,都心痛地哭了。人们把两个喜爱牡丹的姐妹合埋在牡丹园里,把黑龙的血抽出来,逐个滴在即将枯死的牡丹身上,不一会儿牡丹都复活了,又恢复了往日的美丽和芬芳。
第二年春天,在姐妹俩的坟上,长出一株牡丹,到谷雨时分,那株牡丹开花了,一朵花却有两种颜色,人们都说这是姐妹俩的化身,便把这种牡丹叫作二乔花。
双塔与牡丹 和太生 / 摄